折扇定边疆(第1 / 2页)
徐树铮接话笑道:“这又何妨?哲人说过:‘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所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已。彼等武人,安知小大之辩?臣以为边疆之患,不过是因为俄国内部出了问题延伸到塞外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陆渐鸿恼怒道:“既然你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己亲自带兵前去平定如何?”
徐树铮笑道:“区区小事,何用带兵?一人一扇足矣。”
段祺瑞连忙起身劝解道:“树铮贤弟,这件事非同小可!不宜在总理面前逞强。”
陆渐鸿愤而站起说:“汝等何人?如此嚣张狂妄?果真一人一扇可以,徐参谋不妨带着你的一把折扇去塞外走一趟,也省得我陆渐鸿亲自出兵打仗?”
段祺瑞得了徐树铮,每天与之长谈国家大事,更加钦慕其才,视如骨肉,几乎形影不离。这一天,段祺瑞从外面回来,喜气盈盈说:“袁总理已经回来了。我在他面前竭力称赞你!他也想见见你呢,今天你跟我一起去拜访他。”
两人坐车同行,段祺瑞神采奕奕,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袁世凯早听段祺瑞声声赞誉徐树铮,如今亲见其人,心里也暗暗留意:只见徐树铮面如冠玉,三分潘安之貌;出口成章,五分建安之才。气质伟岸,玉山鹤立;俊逸挺拔,超凡脱俗。真是“春秋宋玉疑再世,江东周郎似重生。”袁世凯连连夸赞说“一表人才,气宇轩昂,好!”与徐树铮略论一些世事,发现这人学问渊深,融贯百家,放眼宇宙,到眼古今。大大不同于一般胶柱鼓瑟的读书儒人,胸怀中自有一番大气魄,就任用徐树铮作了军事参谋、军学司司长。
袁世凯问道:“当今之计,徐司长认为如何?”
徐树铮昂然说:“当今之计,国弱民贫,首要之事是开除愚蒙,接受西学,扶正我中国之学术正气,以图强盛。所以我认为应当兴办学堂,习学中西文化为我所用。开创兵工,发展实业,以图上进。”袁世凯点头称是,说:“如此,你就在京城里筹划做这些事。”
过了数月,一帮耆老硕儒来袁世凯这里议事,纷纷称赞徐树铮说:“徐司长有奇才!如今很多西学之徒要摒弃国粹,徐司长能中西兼用,对人又极优礼谦恭,因此大得人心。如今都称赞袁总理知才善用,正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
袁世凯听了这话,又欢喜又懊悔,深恨徐树铮不能为自己所用,私下对身边的陆渐鸿说道:“渐鸿,如今天下这般局势,正需要徐树铮这样的济世能臣。我粗通文墨,你呢大字不认一斗,就要招纳贤才,要一些文韬武略的人安邦定国,你怎么就招不来半个?这样的人怎么就让段祺瑞得了?”陆渐鸿心中大惧,生怕被人说出徐树铮当初投奔袁世凯之事。正好徐树铮陪着段祺瑞拿着文书来给袁世凯汇报,陆渐鸿赔了笑脸,站在门前低声下气讨好道:“徐司长辛苦了!袁总理一直在夸赞你呢!”
徐树铮傲然不理,拿着文书进去了。陆渐鸿十分恼羞成怒,背人骂道:“我为总理立下多少汗马功劳,他才来了几日,竟敢不把我放在眼里。”陆顺宽慰他说:“现在总理正看好他,风头正炽,统领暂且隐忍莫发,看他有什么本事?”
徐树铮进了门,看见左宇飞正站在袁世凯身后。徐树铮敬他是个仁义知礼的君子,谦恭地含笑致礼,左宇飞会意亦含笑回礼。徐树铮将文书递于袁世凯,请他过目。
正在这时,库伦都护使的紧急信件送到,使者在外面请求晋见。袁世凯问使者“有什么事?”使者上报说:“北疆蒙古诸王公各自为政,与沙俄勾结,欲谋不轨。现在已经打出‘自治’旗号,形势十分严峻,请总理快快发兵解决。”袁世凯闻言叹气说:“多事之秋!”让使者下去休息,然后找陆渐鸿商议,准备调派西北各部军队前去镇压。陆渐鸿心中一直憋着气,对徐树铮耿耿于怀,听到这话故意扯开嗓子哼哼冷笑说:“总理,我陆渐鸿一生戎马,不知打过多少仗流过多少血?边关有急,还得真刀实枪、挥戈披甲去和敌人厮杀征战,光动嘴皮子有何用?纵使读一万卷书,写一万篇酸儒文章,最终也是‘百无一用’!”
陆渐鸿说完,冷眼往徐树铮这里瞄上两眼,双手用力向上挽自己的双袖。徐树铮手挥一把折扇,淡然一笑,置若罔闻。袁世凯呵斥说:“渐鸿鲁莽了!徐司长是读书人,在他面前休要说‘书生无用’之类的胡话,以免被人耻笑粗鲁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