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三代无定法,国难当变通!(求订阅)(第1 / 6页)
“天下安定。”
李斯目光微动。
却是并未有任何表态。
“因那份奏疏是我呈上的,我便不主动开口,就先听听诸位意见。”
长史桓砾铁青着脸,愤激慷慨道:“连月来,天下流言横行,乱象丛生,我桓砾深以为忧。”
“自商鞅变法以来,大秦便始终践行治灾不减灾,然今天下一统,秦并海内,除却老秦地,关东任何一地,过去都未尝闻不许赈灾之国法,目下地方人心惶惶,大有扰乱乾坤纲常之象,一旦地方真的生出灾祸,定会致使更大祸殃,因而我认为朝廷当谨慎从事。”
“我为长史勉强算是精研邦济世之学,然对大灾之数,亦不能做无米之炊。”
“目下国人板荡,依我之见,唯以亘古办法解之。”
丞相府。
内史、大田令、太仓令、大内令、少内令、邦司空、廷尉、官市丞等一班大臣举首,在丞相府争辩着李斯提出的防灾减灾之法。
他们不少人对李斯提出的防灾减灾之法有意见。
因为李斯主张治灾不赈灾。
李斯坐在主席。
“便是行赈灾!”
“一来,这次天象显示灾祸之地与豫州,即古九州之腹地,非在老秦地,而那边一直奉行王道,也一直谨遵着王道之法,若是朝廷行赈灾,不仅能尽快解决灾祸,更能贴近关东实际,也可安抚民心,以安民心。”
“民心定,则国安。”
“二来,所谓赈灾,便是朝廷开仓放粮,受灾之地,民众见官府放粮,定心生感激,也能帮助朝廷招揽民心。”
“如此关东之惶惶不安便可平息。”
冯去疾坐在此席,其余大臣分列其坐。
李斯看着手中竹简,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缓缓道:“我已看过你们呈上的文书,其中大田太仓大内少内四位大臣,对我提出的建议认同,也认为官仓钱粮物,按秦法约定不进行赈灾,因而不会开仓放粮物。”
“而邦司空与官市认为此举不妥,若是天下真按星象指示,在古豫州之地发生了灾祸,朝廷的政令下发下去需要不短时间,且远水不解近渴,因而建议大秦修改秦法,特许地方进行赈灾。”
“这也是这次的分歧所在。”
“既有分歧,便进行商议,以拿出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