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十三帮3(第1 / 1页)
宜昌十三帮()
三、宜昌的发展
从宜昌工商联198年由冯锦卿撰写的《宜昌商业历史概况》中说:"川江水险,特别是下川东至宜昌一段,驰名中外的长江三峡都在这段水域之内,滩多水急,交通极为不便,原来进出川江航运货物,全靠木船运输,在宜昌过载转口。1858年川盐济鄂以后,航运更为繁盛,木船成批结帮拢岸,停泊宜昌江边,从上河街(备注:现在的沿江大道从三江桥向下到镇川门一带)一直排到二马路河坡,桅杆林立,鳞次栉比,在此揽载的民船数以千计,船工船民常达万人以上,宜昌商场就是顺应过载转口的特点而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因而有'过载码头'之称。"
根据李林撰写的《解放前宜昌手工业简介》记载,直到1949年宜昌解放,宜昌除了有一家5000千瓦的永耀电厂(备注:原址在现一马路城区供电公司附近),就只有手工业了。其中有:建筑、服装、织布、织袜、制线、棉絮、制革、制鞋、榨油、肥皂、机械翻砂、铁器、铜器、白铁、木器、油漆、竹篾制品、棕麻制绳、衡器、彩扎等行业,也就是过去常说的"九佬十八匠。"
可是这种划分似乎极不合理,还是《宜昌商业历史概况》说得明白,在"川盐济鄂"那个时代,宜昌的商业中心在鼓楼街(备注:现西陵一路靠长江一段)、锁堂街(备注:后来的尔雅街,因为兴建葛洲坝工程要开挖三江,就被彻底挖掉)、二架牌坊(备注:现在的**路),全城商户约100家,行业以布匹、杂货、广货店资金较大。
1876年(清光绪年),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外国势力开始得以沿长江而上,**到中国内地,宜昌就开埠了,一步步地成为英日美德法诸国向中国内地进行经济扩张的桥头堡;1917年,宜昌商埠局成立,开始在城外修建道路,商业重心逐步向通惠路(备注:现在的解放路)、二马路、大南门正街(备注:原址在现在的世纪欧洲城一带)转移,洋行、公司兴起,依附于洋商的行业和商店也越来越多。
然后就是190年和191年震惊全国的两次"宜昌兵变",数千变兵持械抢劫、公开洗劫全城,商界损失数百万银元,于是,"19年,北洋军阀为开辟财源,开禁**,宜昌成为川滇黔三省**外运渠道的总枢纽,市场经济以**为中心畸形发展。"到197年,那个贪赃枉法的县长赵铁公用烟税收入拆除宜昌古城墙,开辟出从一马路到大公桥之间的新的商业中心。关于这段历史,详见拙文《赵铁公到郭有明》里的详细阐述。
解放前,宜昌的发展与**息息相关。1889年(清光绪16年)清政府开始在川鄂咽喉的宜昌对**征税,允许公开交易,每年税收约00余万两银子;民国初期禁止烟土交易,到19年恢复,宜昌成了全国最大的过载转口码头,每年的税收增加到千余万银元;197年(民国16年),北伐军到达宜昌以后,废除私商土税号,改设两湖特税总处,不仅继续征税,还提高了税率,美其名曰"寓禁于征",自然就是金山银海,可是**对宜昌人的伤害尤为严重。
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监察委员周利生在19年1月上书的《视察湖北报告》中更是指出:"仅宜昌一市,烟馆将及千数……其烟铺林立,烟客拥挤,男女老少应有尽有,四五岁小孩吸烟并不视为奇事,甚有一二岁婴儿亦须父母呵以**者。所以鄂西人民大多数烟容满面,车夫苦力固无论矣,即社会领袖、学校学生亦多面黄骨瘦,一望而知为瘾君子者。一切的一切,无不建筑于**之上,保安队也,公安局也,固以**税捐为其经营,甚至法院、党部以及中小学校,亦赖**捐以为补助,可说若无**即无世界。此种情形,闻者决不相信,见者莫不痛心。"
如此畸形发展和虚假繁荣景象的所谓宜昌商业的"黄金时代"在当时被吹嘘成"居沙市之上,直接重(庆)夔(府),为上游第一巨埠,商务向称繁荣",自然就与汉口、沙市并称为湖北省三大商业中心。这样的**生意所带来的繁荣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占领宜昌以后才逐渐冷落下去,而**之祸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借助人民政府铁腕之力才得到根本根治和铲除,有人据此断定"新旧社会两重天,"当时的确如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