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中国爷们儿 > 第一章 鬼子来了

第一章 鬼子来了(第1 / 5页)

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下街人本以为日本军队来了,进城的封锁也就开了,谁知道更厉害了,板桥坊卡子门到下街以南全部戒严,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进不去,就像下了“绝户网”。好在天冷,顺丰马车店大院里堆着的鱼全都冻成了冰橛子,有人想来拿条鱼吃,还得用铲子铲上老半天。

过了几天,街面上热闹起来,到处都是扛着大枪跑步的日本兵,嘴里噗噗地吐着白气,就跟吹着棉花糖似的,惹得孩子们看耍猴儿似的跟着闹嚷。那天下雪,街东老孙家的傻小子拿雪球砸一个扛着膏药旗的日本兵,被那个兵一*打歪脖子,转天死了。老孙家不乐意了,抬着棺材满大街走,哭天抢地要那个日本兵偿命,一些乡亲也跟着闹嚷。这一折腾,下街的“治安维持会”就成立了。维持会招的全是附近村庄的泼皮,打人,下手还很,街上出来的人更少了,跟那年闹霍乱一样。

冬至那天一早,徐家闯进来几个维持会的人,他们是来找徐家大儿子徐汉兴的。徐汉兴是前年从礼贤中学毕业的,在大车店对面开了家杂货铺子,*日本玩意儿。维持会的人请徐汉兴去宪兵队当翻译,汉兴不去,维持会的人憋不住,要动手,徐老爷子横在中间不让,维持会的人不敢造次但又不想走。双方正在僵持,门外进来一个眉目清秀的日本人。那个日本人给徐老爷子打了个敬礼,留下一包点心走了,弄得维持会的几个混混面面相觑,走得灰溜溜的。没过几天,这个叫吉永次郎的日本人就去宪兵队当了翻译。

那些天总下雪,大街小巷白茫茫一片,马车店门楼上的冰凌被人一碰,掉在地上叮当响。

这天清早,在码头上扛大包的徐家老二徐传灯回来了,身后吆五喝六地跟着一大帮拿着铁锨和筐子的半大小子,进门就奔了鱼堆。

民国26年初冬,青岛地界发生了一件蹊跷事儿。城里的几家日本纱厂接二连三地遭了雷劈,浓烟与云彩连接在一起,天空跟罩了棉被似的黑。一时间,人心惶惶,以为来了灾年。那些日子,城里涌出来的人蚂蚁一样多,一群一群拖家带口,沿着黑黢黢的地平线,风卷残云一般,一路向北。沧口以北空旷的原野上,北风呼啸,枯枝摇曳,黑色的天幕更显得萧瑟与沉寂。

不久,日本人要打过来的消息风一般传出来,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传闻中遭了雷劈的纱厂是国民政府派人用*炸的。

天空中的浓烟刚一散去,海面上就漂来了一层白花花的死鱼。

下街西边的海滩被海浪送上来的鱼尤其多,退潮时远远望去就像倒了米罐子。

那些天忙坏了顺丰马车店老板徐正义,因为马车店院子大,大家伙儿捞上来的鱼都送来存着,预备城里解除封锁以后拿去卖。

徐老爷子撵过来喊:“你们这是做什么?”

徐传灯摔了棉袄,抄起一张铁锨铲鱼:“卡子门开了,板桥坊那边赶集,小哥儿几个整点过年钱去!”

徐老爷子退到堂屋门口,远远地望着铁墩一样结实的徐传灯,摇摇头:“别毛楞,仔细着点儿,当心卖鱼杂。”

传灯说声“好嘞”,脱了汗衫,嘿咻嘿咻地挥舞铁锨,溅起来的冰屑在他身上冒出来的白气里横冲直撞。

徐汉兴从杂货铺里跑过来,从铲下来的鱼里挑了几条大的,用篮子装了,转身出门。

老辈人说,下街最早是个小港湾,明朝万历年来了一支守护海域的军队,老军们留恋这个地方,在这里建起一些简易房,以捕鱼捞虾为生。光绪27年,德国人修建铁路,附近的难民闻风聚过来了。由于地势低,加上靠近后海,这里又脏又潮,城里住的人很少过来。后来就不一样了,日本人建了“太阳胶皮株式会社”,招来一大批工人,下街开始繁荣,徐老爷子瞅准空档,从城里迁来这里开起了马车店。

如果你是一只鸟,从天上往下看,下街就像一条头大尾巴小的虫子趴在海湾边,顺丰马车店就在虫子的中间位置。

国民政府的守备军一撤走,日本军队就从山东头海滩那边开进了市区,刚刚清亮一些的天空接着就得了痨病,雾蒙蒙一片。那时节,街头素静,人气萧条,不是偶尔飞过一两架肚皮上画着膏药旗的飞机,整个天空就跟死了一般。飞机把天幕豁开一条大口子,雪片似的传单接着便飘摇下来,上面写着“欢庆共荣”什么的。乡亲们大都不识字,收了传单当厕纸,不几天,阴沟里漂着的满是花花绿绿的纸。

市区那边不时有零星的枪炮声传来,消停之后便是“梆梆梆梆”的军乐声,听上去有些瘆人。

不长时间,一辆接一辆的军用卡车就开进了下街,从车上涌下来的日本兵蝗虫一般多,军哨声、口令声乱做一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