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海煮清末 > 094、谭嗣同

094、谭嗣同(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林海拿出盛宣怀写的信:“辜大人,这封信请你转交给张中堂。”

辜鸿铭接过来一看,讶然道:“徐老板是盛大人的朋友,为何不早说?若中堂知道这一层关系,合作会容易很多。”

林海笑道:“在商言商,关系太近对合作未必是好事。”

……

在后世承包一个企业不算大事,但在此时代,此中国,承包汉阳铁厂却是国家大事,可以上全世界最知名的《泰晤士报》头版。虽然林海和张之洞已经达成共识,却也不能直接签约,还要奏请圣意。

两份经营模式的方案摆在了桌面上。

承包方案大意略为:总督府以欣华铁厂的名义将汉阳铁厂的设备、场所承包给林海,为期十年,林海必须保证每年的投资在50万两银子之上。若每年的收入不足投入,则所有收入归林海所有,若收入高于投入,也就是有了利润,那么按照总督府4成,林海6成的比例分红。

买断方案大意略为:将汉阳铁厂的设备、场所折旧以后以欣华铁厂的名义卖给林海,以后林海自负盈亏。

虽然以发展的角度看,买断是更佳的方案,但林海办铁厂的主要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制造军械提供材料,没有必要买下这个大厂,而且一旦买下来,和总督府没有了利益关系,对做生意也是不利的。

再说那些酸性法的高炉本来就要被淘汰,林海买来干什么?

张之洞在第一时间上了一道折子。

紫禁城,光绪帝读过折子后,将折子递给翁同龢,翁同龢看了一会儿。光绪说:“翁师傅,张之洞说想把汉阳铁厂承包出去,你看这个事可行吗?”

翁同龢:“户部每年拨给汉阳铁厂的钱财不下百万两银子,但至今未见收入,张之洞这个法子可令国家省下一笔支出,而且那徐志摩做得好,国家还有红利,何乐而不为?”

光绪说:“可是汉阳铁厂是我大清的形象之一,是我中国觉醒之标志。我大清连一个铁厂都经营不好,要求助于区区商人,岂不令世界各国笑话?”

林海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承包的方案。

辜鸿铭又和林海讨论了铁厂减员的思路,林海承诺自建两座煤矿,一座军工厂,辜鸿铭也代表总督府承诺兴建一座煤矿,以安置裁减的工人。

谈判一帆风顺,两人一起草拟了一份协议。

两只手握在了一起。

辜鸿铭说:“徐老板,我这就将协议带回去让中堂看一看,如果没有问题,我将遣人来通知你签约的时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