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海煮清末 > 146、张謇很惊讶

146、张謇很惊讶(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借协商办学的机会,林海向盛宣怀提出了招募张謇的要求,盛宣怀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过了几天,张謇就去小站报道去了。

各地征募的士兵正赶向天津,布洛夫推荐的德国教官名单也出来了,参谋长为史克纳陆军中尉,另有马腾普、穆勒、苏亚尔三人,均是少尉军衔,分别是步兵、奇兵、炮兵的专家。这三个人已经从德国出发。

这一天,林海将袁世凯和张謇一起叫到自己居住的旅店,张謇大大方方坐好,袁世凯还是只坐半边屁股,张謇很鄙夷的看了他一眼,不过没有说什么。

林海给两个人各倒了一杯茶,随后说道:“今天把两位请到这里来,是因我要去湖广一趟,大约要半个月才能回到天津,定武军的诸多事务就要压在两位的肩膀上了。我这几天思考定武军发展,有一些想法,今天想和两位交流交流。”

袁世凯和张謇:“请徐大人(将军)训示。”

说到张謇和袁世凯的关系,就得从袁世凯的幼年说起。

袁世凯的养父,也即他的叔父袁保庆和淮军将领吴长庆是铁哥们。袁保庆去世时,袁世凯年幼,是吴长庆帮忙办的丧事。袁世凯成年后,由于没有文化,仕途不顺,吴长庆愿意关照老朋友的后人,写信给他,让他到军中来作文职。可是袁世凯文字功底实在不行,怎么办呢?吴长庆安排了一个人帮他的忙,这个人就是张謇。

张謇比袁世凯年长6岁,是当时社会上有名的才子,文章屡称第一,只是科举非常不顺利,但他志向远大,坚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修养,刻苦砥砺士的名节,在当时很有声望。由于张謇为袁世凯修改文章,袁世凯也就尊重张謇,把他看做自己的老师,两个人算是朋友之交。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率庆军6营入朝平息事变,袁世凯被委派负责前敌营务处。吴长庆回国后,袁世凯开始直接掌握驻朝鲜军队的军权。

袁世凯掌握军权后,开始疏离吴长庆,怠慢同僚,遇事张扬,并且直接向淮军首领、直隶总督李鸿章接洽投靠,可说是极不厚道。特别注重人格修养的张謇实在看不下去,于是给袁世凯写了一封信,责备他的种种不是,信的最后是这样写的:

难得这两个人倒是异口同声。

“几件小事而已。”林海走到一边书架上,拿出两卷书稿,一卷递给袁世凯,一卷递给张謇。先对袁世凯说:“我给你的这一卷是我在美国服兵役时积累的一点战斗技巧,你看一看,谈一谈你的看法。”又对张謇说:“给你这一卷书,是我作的几首军歌,我希望你能将它们普及下去。”

“希望你平心静气一个月不要出门,把以前我们劝你读的为人处世的书仔细读读,对照着自己去做事。不要以为天下的人都是傻瓜,不要以为天下的人都很软弱。你要脚踏实地,痛改前非,才能对得起你的叔祖父、你的堂叔和你父亲的好名声,才能符合吴长庆对你的器重和期望。”

这信写的,没什么可说的,张謇和袁世凯算是反目成仇了。

当谭嗣同把张謇和袁世凯的关系解释清楚,林海立马就笑了,由这个人出任政委简直太合适了。而且这个人的名字他也听说过,后来中了状元嘛(1894年),再后来经商,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很有才干,够资格做袁世凯的对手。

谭嗣同又说:“张謇这个人目前也在天津,但此人非常清高,徐兄最好主动去请他。”

林海笑道:“我若去请他,袁世凯不会恨我么?我还是去找盛宣怀,让他想办法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