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平壤之战 一(第2 / 4页)
这一天几乎没有风,造成水汽飘忽的原因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水流的速度产生了变化。
“袁统领,可能有人在渡江侦察兵将自己观察的情况向袁世凯进行了汇报。
预备队:定武军旧口人,由段棋瑞统帅。
中日双方的战前部署都完成后。平壤进入了一种出奇的平静状态,然而这种平静的背后却蕴藏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
下午六点,炊烟升起,驻守在六个城门的清军分别在自己的食堂就餐,随后,所有士兵进入战备状态。
月缓缓升上天空,月光照射在平壤东侧大同门上,月下的战旗轻轻飘动着,士兵们靠着城墙坐在地上,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擦拭着手中的长枪,对定武军的战士来说。枪不仅仅是武器,更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战友。
晚上九点,大同江南岸的具军分别开始行动了。
袁世凯提出,由定武军防守最弱的东门、东南门。
叶志超既担心东门和东南门。同时也担心北门,问袁世凯能否分兵防守北门,袁世凯拒绝了,定武军的士兵不多,守两座城门有余,守三座城门就十分困难了。
叶志超十分忧心,说:“北门固难攻破,但日军人多,如果不惜代价冲锋,只怕难以棚当,必须牛歇里勇士才能据守。”
袁世凯想了一会儿,说:“督统。我分一千战士出来,成立一个预备队,将它配置在北门与东门之间,随时策应北门的防守,你看这样安排如何?”
叶志超同意了这个策略,又和袁世凯商议了其他几个撑门面的防守。最后确定守军部署为:
进攻东门、东南门的日军由第一师团的第一、第二、第三旅团构成。共两万三千人,由野津道贯亲自指挥。
夜色昏暗,日本士兵个头又远远看出,就像一群虫子在蠕动。军队行至江边,野津道贯翻身下马,走到岸边,伸手在江水中探了一探。夜晚时的江水很凉。失望写在野津道贯的脸上,江水太凉使渡江的难度增加了,因为一旦日军落水。很可能被冻僵,从而死在江中。
“投伐,准备渡江。”他冷漠地下达命令。
日本士兵将数百个木筏投入水中,每个木筏运载了三十余人他们撑着竹竿开始横渡大同江。军队的一些中型武器,比如大炮则是用木船来运输。
平壤东门城墙上的清军一直在观察着大同江的动静,虽然天色暗,距离远,很难发现江面上的小木筏,却还是让清军察觉到一丝妹丝马迹。他们发现夜色隐约有一些晃动。在平壤生活了几个月,这些士兵已经熟悉了这里的气候特点,知道这种情况是由于水汽的飘忽而形成这一自然现象。
东门:定武军四人,由袁世凯统帅。
东南门:定武军烈口人,由冯国璋统帅。
北门:奉军烈口人,盛军2牺人、左宝贵、丰升阿、江自康统帅。
西门:淮军、练军共联口人。叶志超、聂士成统帅。
南门:盛军烈口人,卫汝贵统帅。西南门:毅军烈口人,马玉昆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