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国科技之超级复制 > 第535章 公司发展现状

第535章 公司发展现状(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我记得咱们瑞达研究院内,有一个机器人项目,一直在推进,也不知道现在研发到了什么程度,能不能替代产业工人,完成电子产品的生产。”

“我说明一下,我们研究院的机器人研发团队,研发方向是人形机器人,不是工业机器人。目前他们团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直立行走,完成一些诸如扫地、拖地、炒菜、做饭之类的家务活,照顾老人,辅导孩子功课也问题不大。就是这机器人的造价有些高,一台要上百万,普通家庭根本承担不起。”

“既然做家务活没问题,放到生产线上,生产手机应该也没问题。成本高就做一些减配,既然是上生产线的机器人,保留双腿完全没必要,做几个轮子,能够自由移动就可以了,只这一项就能节省至少四分之一的造价。还有诸如仿生皮肤,表情模拟、电池部件,全部不需要,直接删减,又能节省一大造价。”

“使用机器人替代人类工人,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我能理解。但是被替换的工人又要怎么处理,直接裁掉吗,那不就违背了当初创建瑞达电子厂的初衷。”

“也不一定裁掉,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一些设备维护,产品检测维修之类的技术,转岗去其它岗位。只要把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提上去,就可以持续扩大工厂规模,安装更多的生产线。使用同样数量的工人,产能却可以提升个七八倍,如此一来,工厂效益自然就提了上去。”

内容掌握了,接下来就是动手快速处理文件,该圈阅的圈阅,该批注的批注,该签字的签字,有问题的,打回去重做。火力全开下,堆满办公桌的文件,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全部处理完成。乔瑞达打开房门,招呼秘书助理,将这些处理完的文件搬出去,然后通知各部门各分公司高层,前来总部开会。

一个小时后,凡是在京城的瑞达集团高层,全部赶到了瑞达大厦顶楼的会议室内,参加这2014年最后一次会议。即使是没有在京城的高层,也通过视频连线、全息投影,参加了会议。

会议一开始,乔瑞达先是说了一些开场白,勉励大家一番,而后各分公司负责人依次发言,做过去一年的总结报告。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瑞达集团旗下各分公司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员工数量增加迅速,营业额近乎翻倍,利润也取得了30%到300%不等的增长。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各公司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像是瑞达航天的空天飞机,瑞达医药的ddat高分子材料、胃癌靶向药,都属于创新性产品,一经推出,就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利润相当可观。

在过去的一年,瑞达科技公司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瑞达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积极布局,取得了不俗的销量。其海外销售额,达到了国内销售额的一半还要多一些,而且后劲十足,增长迅速,未来可期。此举也提高了瑞达品牌的世界知名度,为瑞达系列产品的出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瑞达集团旗下所有分公司中,也不是全部发展迅速,其中就有那么一家公司,陷入停滞状态,它就是瑞达电子厂。和其它瑞达系企业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不同,瑞达电子厂就是一家纯粹的电子代工厂,技术含量有一些,但是不高。又地处德诚市这个内陆n线城市,发展潜力非常有限。自从今年年初瑞达电子厂新建厂区落成,将工人数量发展到五万以后,公司规模几乎发展到了极限。接下来只能在降本增效,提高产能上下功夫。奈何这两年,国内工资水平增长迅速,瑞达电子厂的用人成本一再提升,所有努力都打了水漂。以至于瑞达电子厂今年的营业额有所增长,利润却大幅下降,成为了一众瑞达系企业中,发展最滞后的一个。

瑞达电子厂厂长赵玉龙是通过视频连线,参加的会议。此时他的3d投影,正拿着一个小本本,将大家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一一记录下来,做为电子厂未来发展的参考。

在赵玉龙之后,又有几家瑞达集团旗下的规模较小的工厂厂长,做了业务报告。这些工厂是瑞达集团为了确保核心零部件和核心原材料的供应,先后收购回来的,厂址分布在全国各地。它们被瑞达集团收购后,得到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效益大多不错,至少维持自身的良好运转不成问题。

听完瑞达电子厂厂长赵玉龙做的报告,乔瑞达皱了皱眉头,开口询问道:“瑞达电子厂的情况,赵厂长介绍的差不多了,大家都说说吧,有什么方法可以帮瑞达电子厂摆脱目前的困境?”

“既然从外面承接的电子产品代工业务不怎么赚钱,那干脆彻底放弃代工,专注于自家产品的生产好了。多余的工人,完全可以裁掉,这样才能把利润最大化。”

“裁人这一点不可取,德诚市是咱们乔总的家乡,也是咱们集团的起源之地。当年开设瑞达电子厂,想的就是帮助德诚市解决部份市民的就业问题。现在瑞达电子厂只是发展缓慢了一些,又不是亏本,怎么能随便裁人呢。”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工人的工资肯定会逐年提高。电子产品的代工价格即使能增长,也非常有限。瑞达电子厂如果保持目前的运作方式,前景不会太乐观。”

“我建议瑞达电子厂,可以在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上下功夫,能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就上机器人,尽量减少每条生产线上的工人数量,提高人均产能。如果有能力打造无人工厂,那就更好了,这才是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一次投入,长期受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