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测试光刻机安装(第1 / 2页)
“乔总,王院士,宋院士,还有诸位,欢迎来到我们的芯片实验室!”林孟松第一个注意到了乔瑞达一行人的到来,率先开口和他们,打了个招呼。
乔瑞达点了点头,询问道:“老林,你晚饭吃了没有?可不能为了工作,就忍饥挨饿!”
“还没吃呢,午饭吃的有些晚,这会儿还不觉得饿。再等一会儿吧,等这台光刻机安装完成,再去食堂吃宵夜吧。”
听到两人的问答,那位瘦高中年人,也将目光看向了乔瑞达,拉着旁边的王院士,好奇的询问道:“老王,这个年轻人是谁,似乎和林总监颇为熟悉的样子?”
“我看你可以把似乎两个字去掉,他们是真的熟悉。这个年轻人叫乔瑞达,是我带的研究生,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华夏首富,咱们所在的这家瑞芯晶圆厂,就是他名下的产业之一。而林工是瑞芯晶圆厂的技术总监,和乔瑞达这个大老板,能不熟悉吗。”聊到乔瑞达,王院士那表情,总是特别的开心。王院士教书育人一辈子,桃李满天下,但是在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都没有。在自己退休之前,能够收到乔瑞达如此优秀天才,做为衣钵传人,睡觉都能笑醒。
现在那台中科院制造的光刻机,正在无尘实验室内进行安装调试。由于实验室场地和空间有限,人多了也施展不开,这些院士和研究员也就没有围观,而是跑来石墨烯芯片生产车间,现场查看起了原版石墨烯芯片光刻机的外观和工作状态。
恰好乔瑞达今天来到瑞芯晶圆厂这里视察,被一帮院士大佬抓了个正着,将他们在光刻机制造期间,积累的问题一股脑的问了出来。他们也没指望乔瑞达这个小年轻,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所有问题,只需要将问题转达给幕后的大佬就好。是的,包括王院士在内的一众大佬,一致认为乔瑞达和瑞达集团的幕后,一定隐藏着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而且是独步全球那种。正是有了这个幕后团队的支持,瑞达集团这才能在短短数年的时间中,推出石墨烯电池,推出石墨烯芯片,甚至是空天飞机等诸多的黑科技产品。至于瑞达集团摆在明面上的那些研发团队,还有乔瑞达这个创始人的天才人设,不过是为了掩盖幕后团队的存在,打出来的烟幕弹罢了。
然而让几位院士惊喜的是,乔瑞达是真的有几把刷子,帮他们解答了几乎所有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前沿科研领域,越分越细,累积的知识量越来越多。哪怕你是科研天才,努力一生,能够走到一个细分领域的顶点,并将该科研领域,向前推动一小步,就相当的了不起了。正是基于这一认知,早在二十一世纪之初,就有科学家断言,新世纪再也不可能诞生达芬奇、牛顿、特斯拉那样的科研全才了。但是乔瑞达似乎打破了这一预言,成为了那不可能出现的全才。就在刚刚的问答中,乔瑞达表现出了对光学、机械学、微电子学、材料学等诸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和深厚积累,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天才的范畴。这让几位院士,又对先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难道瑞达集团推出的那些黑科技产品,真的是乔瑞达这个超级天才,灵光一闪的杰作?
乔瑞达陪着几位院士,前往职工食堂,一起吃了一顿颇为丰盛的晚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芯片良品率,几乎所有的芯片生产线,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运作的,员工们三班倒是常态。所以职工食堂这里,晚上也会提供餐食,甚至你半夜下班,来职工食堂这里,吃一顿宵夜都没有问题。
吃过饭后,乔瑞达正想开车回家,却再次被王院士拉住,“小达,你晚上没什么事儿吧,和我一起去芯片实验室那边看看,帮着把把关。我们这还是第一次安装调试石墨烯晶圆光刻机,一点经验也没有。万一在安装过程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不要客气,直接指出来就好。”
听到这个年轻人就是乔瑞达,瘦高中年人惊呼道:“啊,他就是乔瑞达,那个靠一己之力,研发出石墨烯芯片的牛人。我还以为他的年龄和我一样大呢,没成想竟然是一个正在读研究生的年轻人。我说老王,你的研发能力挺利害,教学能力却是一般般,教书育人几十年,连一个长江学者都没培养出来。要不这个乔瑞达,转到我的名下学习可好,我保证倾尽全力,将他培养成才。”王院士翻了个白眼,说道:“少来,人家乔同学,早就成才了好不好,根本就不用再学习什么。他之所以报我的研究生,不过是看中我这里条件宽松,时间自由,可以方便他管理公司,搞自己的研发项目罢了。以他的知识水平和研发能力,咱们能够教给他的东西,已经很少很少了。”
自家导师都发话了,乔瑞达这个当学生的怎敢不从。于是乔瑞达陪着几位院士,再次穿上无尘服,进入了芯片实验室。倒是那帮研究员,只有几位年龄比较大的跟了上来,其他人各自散去,或者去休息,或者去外面购买日常用品去了。光刻机的测试过程,复杂、专业、且漫长,持续个十天半个月的,实属正常。这些研究员要做好在德诚市长期奋战的准备,一些日常用品,必然要采购的。
石墨烯晶圆光刻机实在太过庞大,以至于一般的房门,根本就无法通过。想要把光刻机放入实验室或生产车间,只能打开天窗,用大型吊车,将光刻机吊进去。乔瑞达一行人,进入芯片实验室的时候,工作人员正在关闭实验室的天窗,并测试其密封性能。实验室的除尘和空气过滤系统,正在全功率运转,以尽快恢复实验室的无尘状态。很显然,光刻机的吊装工作已经完成,安装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整个芯片实验室的面积,只有三百多平,里面安装了一条小型石墨烯芯片生产线。这里经常用作新设备,新工艺的测试场所,也是研发团队,摸索新制程,进行芯片流片测试的地方。此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实验室内空荡荡的。瑞芯晶圆厂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大部分已经下班回家,只有少数几个人,自愿留下来加班,配合中科院团队,进行光刻机的吊装和安装。
远远的,乔瑞达就看到一台橙色涂装的庞大设备,安放在一个靠墙的空闲位置,和周围统一白色涂装的设备,有些格格不入。在机械设备生产领域,经常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一台设备目前的研发状态。譬如处在试飞状态的战机,经常使用橙色涂装,做为标记(也有人说,那是防锈漆的底色),而定型批量列装的战机,通常使用的是灰色或者深灰色的低可见度涂装。这台光刻机选用橙色涂装,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在这台光刻机的周围,有一大帮十几个人,正拿着各种工具,对光刻机进行固定,连通各种线缆,同步信息,并入整条生产线的控制系统。而负责主导工作,指挥安装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乔瑞达非常熟悉的林孟松,他是瑞芯晶圆厂的技术总监,在芯片生产和制程工艺的推进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出现在这里再正常不过。另一个人,是一位头发半白的中年人,他个头颇高,身形瘦削,戴着一副眼镜,身上有一种科研大牛特有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