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第1 / 2页)
“嘿嘿,我们北大今年就厉害了,一共申报了25个项目,其中有一个可控核聚变项目,至少一个特等奖是没跑了,弄不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可以摸一摸。”
“我说老宋,你不会是吹牛的吧,你们北大什么时候立项了可控核聚变项目,我怎么不知道。可控核聚变那玩意儿,就是个烧钱无底洞,几十亿扔进去,连个泡都不带冒的。你们北大一年的科研经费才多少,怎么可能搞的起可控核聚变项目。”
“学校钱不够,我们就不能自筹资金吗。我跟你说,我们北大有一个在读研究生,不但科研能力逆天,商业天赋也非常出众,从大一的时候他就白手起家自主创业,创建了一家瑞达科技公司。如今六年过去了,当初的初创公司,已经发展到了万亿规模,升级成了集团公司……”
宋院士还待继续说下去,华清的耿院士却出言打断了他,“老宋,你先打住,你说的不会是乔瑞达吧,那个可控核聚变项目,也是他和他的瑞达集团独立研发完成的。我看过他写的可控核聚变相关的论文,确实是言之有物,才气纵横,但是这是人家乔总的本事,和你们北大有什么关系?”
“怎么就没关系了,乔同学如今还是我们北大的在读研究生不是,我们北大帮他申报科研项目,参加评奖,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乔同学在北大,接受了六年的系统教育,学会了大量的先进科研知识,他取得的科研成就,怎么说也有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一份功劳。”“你就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据我所知,乔总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攻读的都是集成电路专业。他在芯片设计,芯片生产方面如果有所科研成就,你们北大说是有一份学校的功劳,我不反对。但是在可控核聚变方面,人家乔总完全是自学成材,又是自筹资金搞的研发,和你们北大真的关系不大。”
这位宋院士是北大光学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纳米光栅。当年戚院士带队,一帮院士大佬承接了euv光刻机的研发任务,其中就包括这位宋院士。后来euv光刻机研发成功,第一台样机送去瑞芯晶圆厂去进行生产测试,这位宋院士就在现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乔瑞达和宋院士见过一面。
宋院士将身边的几位老教授,介绍给乔瑞达认识。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跟宋院士站在一起,谈笑风生的,也不会是简单人物。一介绍,好家伙,这些人不是院士,就是国内某个领域的权威,能够编写教科书的那种人物。这就是院士大佬的朋友圈吗,果然足够无敌。几位老教授对乔瑞达这位后起之秀,早就有所耳闻,正式见面这还是第一次,彼此客套几句,很快熟悉起来,聊天话题也随意了很多。从最新科研进展,到行业展望,到论文审稿,招收研究生等等。乔瑞达也参与到了几位老教授的聊天之中,每次发言皆切中要害,提出的一些建议,听起来有些不靠谱,仔细想想却有觉得有几分道理。连续几次下来,大家对乔瑞达再无轻视之心。
就在几人的闲聊的时候,其他参加奖励大会的专家教授陆续赶到了北大礼堂。到了约定的集合时间中午十二点的时候,礼堂内,至少聚集了六十多号人。负责带队的一位副校长站出来,清点一下人数,满意的点点头,说道:“人员到齐了,那就上车出发,前往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一行六十五个人,走出北大礼堂,分别乘坐两辆中巴车,离开北大校园,赶往此次奖励大会举办地点大会堂。此时的道路状况依旧有些拥堵,好在路程比较近,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大会堂乔瑞达已经来过不止一次了,但是每次见到它,依旧会肃然起敬。从远处看去,大会堂气势恢宏,廊柱擎天而立,阳光照耀下,外墙格外庄重,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周围环境整洁宁静,仿佛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未来的希望。金色的装饰与洁白的大理石交相辉映,彰显着匠心与威严,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华夏历史的见证者,很多决定华夏命运的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众人在门卫处,查验过身份和邀请函之后,才被放行。有工作人员,走过来,引领着北大的教授团队,朝大会堂内部走了进去。众人穿过中央大厅,进入到万人大礼堂,视野豁然开朗。
万人大礼堂是世界最大的礼堂,宽 76米,纵深 60米,高 34米,位于大会堂中心位置。礼堂正前方是主席台,有三层,高 18米,宽 36米。整个大礼堂没有一根柱子,从任何角度都能清晰看到主席台。其穹顶设计正中间是巨大的五角星灯,犹如一颗巨大的红宝石,周围由 70道光芒线和 40个葵花瓣构成的图案,三环水波式样的灯槽,构成“水天一色”的设计美感。墙上还挂有书法作品,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工作人员带着北大教授团队,前往前排指定区域落座。北大做为国内排名前二的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大,放到一众专业科研院所里面,也能排进前十之列。是以,大会举办方分配给北大教授的坐位,当然不会太差。在他们的前面,坐的是中科院团队,左侧坐的是科工委的人,右侧坐的是老冤家,华清大学的人。北大和华清,两所顶级大学一直处于竞争关系,双方为了华夏第一大学的名头,经常斗来斗去。不过那是学校之间的事情,和他们这些专家教授无关。其实两所大学之间还是有不少的科研合作项目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熟识,合作过几个项目的,大有人在。宋院士坐下之后,就和旁边华清的几位院士,打了个招呼,聊了起来。
“老耿,你们华清今年选送了几个科研项目,参加评奖,有没有特别厉害的,能拿大奖的那种?”宋院士好奇的询问道。
“今年运气比较好,几个长期科研项目,都出了结果,所以选送的项目数量比较多,足有二十个。不过能够确保拿奖的不多,也就五六个吧。最厉害的有一个准分子激光器项目,应该能拿到个技术发明一等奖。你们北大呢,选送了几个项目,有把握拿奖的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