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爱的守望 > 第5章 文学社

第5章 文学社(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他有时候也会想,凭自己的智商,如果涉足商界,难道会混不出个人样来?但很快,这种想法很快就被他自己否定了。因为自己走到现在并不容易,他有时候会回想起自己在京剧团里拉二胡时候的情景,那真是一段难熬的岁月。剧团在歌舞、电视、电影等新的娱乐形式的多元冲击下,经营陷入困境,不但无戏可演,而且运行瘫痪,许多员工工资没有着落,只好另谋生路……那个时候,他甚至背着大提琴在酒吧和舞厅为客人演出。后来还是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学根底和对文学艺术执着的热爱,他考上了中文系的研究生。三年学习后,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学教师,他真的非常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也非常享受与书和学生为伍的生活。但是生活真就象风霜雨雪严相逼?不让自己守住这份宁静与满足?

想到这些乱七八章的事情,朱建华再也没有心思坐在书桌前,站起来走到窗子边,点燃一根烟,看着自己吐出的烟圈在空气中慢慢地变淡乃至消逝,他的心也变得有些虚无缥缈,看着窗外落日的余辉,他情绪忽然间变得非常的低落,心里填满了说不出的惆怅与无奈,或者还有许多期待与希望……

中秋节刚过,东北的天气已经要穿毛衣,特别是晚上,走在校园里一阵阵沁人的寒气。陆雅飞从教室里走了出来,连续学习了将近两个小时,她觉得有点疲倦,因此想到校园里去走走。走在校园里的宽阔的主道上,一阵阵晚风吹过来,使得陆雅飞身上不由打了个寒战,赶紧把穿在身上的风衣裹得更紧一点。晚上的校园宁静、安详,图书大楼和主楼的窗台上透出橘黄色的光,远远看去就象来自遥远天河的星星。学校大道上还不时走过一对对的情侣,互相偎依着说着悄悄话。陆雅飞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交过男朋友,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孩,从小父母就对她管教就很严,因此虽然高中的时候就有男孩子喜欢她,给她塞纸条,邀她出去看电影,但她却从来也不回应,也不敢告诉老师与父母。她不想伤害对她有好感的男孩子,也不想给老师与父母增加担忧与麻烦,所以每次碰到这样的事情,她就偷偷地把纸条撕掉,然后装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这样几次后,就没有男孩子再给她递纸条了。高中的生活紧张、压抑,好在陆雅飞成绩还不错,因此虽然学习辛苦但心理压力还不算大。考上东北的这所大学并非是她的志愿,但专业还算可以,又属于第一批重点大学,因此陆雅飞也就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这里来求学啦。

在校园里走上一圈后,混沌的大脑显得清醒了不少,陆雅飞决定再回教室看一会书。刚刚迈进采矿馆的一楼,就看到大厅里有许多学生围着海报栏看,还不时在议论着什么。出于好奇,陆雅飞也挤了过去。只见报栏上刚刚新贴了一张海报,颜色非常的眩目。绿色的基调,四周围着树叶和鲜花,地上的草坪里开着各色的的小花,远处的天空上还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彩,中间空的地方写着一句海子的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往下看,却是学校文学社的招新通告,欢迎每一位热爱文学,喜欢写诗的新鲜学子参加文学社,最后写上了联系方式:六舍208室陈凯。许多同学看了海报后都笑嘻嘻地走啦,谁也没有当回事,陆雅飞却留了个心眼,把后面的地址在心里默记了一遍后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她倒是想去看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聊聊文学。正好旁边有个女生指着海报在对同学说;“这个陈凯风头很健的,学生会干部,会写诗,人也挺帅所以迷倒了一批女生。”陆雅飞听了不由一乐,她对这个叫陈凯的人倒是产生了几分好奇。

回到寝室已经将近十点,陆雅飞把海报的事情和张小翎、岳悦等几个说了。除了留在寝室没有出去上自习的卫霞和孙敏外,寝室里的其他姐妹都说自己看到了海报,原来这张海报还不止张贴在一个地方。“那你们参不参加文学社呀?”

时间在飞速地流淌,学校的生活就象安静的河流,欢快地唱着歌尽情地奔向远方。陆雅飞在学习自己企业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看着文学书籍。

朱建华的语文课越上越精彩,他觉得自己现在能在上课中感受到了激情,因为每次站到讲台上,他都能感觉到台下有一双炽热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因此他花在备课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对生活充满憧憬。

陆雅飞在写的《雪花的快乐》中用散文的笔触,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文笔清新纯净,就象她那一双无暇的大眼。朱建华边读她的散文,脑子里却出现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柔美、朦胧中却有淡淡的忧伤:“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

徐志摩的诗文仿佛给了朱建华勇气与力量,他不由在稿子的空白处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你的文章是那么的清新与靓丽,你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青春,什么是纯净,非常希望能多读到你的作品!”写完后,他的眼前不由出现了陆雅飞娇俏的身影和那双仿佛会说话的大眼睛……

他发觉了自己的走神与异样,笑着对自己说:“我只是从老师的角度发现一个可造之才而已,没有别的什么啦!”是啊,能有什么别的想法?朱建华的头从学生的一堆习作中抬起来,望了望自己简陋的书房。

陆雅飞想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我参加了英语俱乐部”张小翎说,“我对文学呀、诗歌呀一点都不感冒,我不去。”卫霞和孙敏也表示自己没有文学细胞,对这个社团没有太多的兴趣,只有老大岳悦表示想要去看一下。

陆雅飞挺高兴,她觉得能和大姐一起去挺好,于是她们两个就约定明天午后去找一下这个陈凯,去看看那个文学社。

这是一套两居室,一间是卧房,一间用来做了书房。书房里两边都是高高的书架,靠窗的地方放了一张书桌,朱建华每天就坐在书桌边上或者看书或者写东西,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平淡,朱建华还是甘之如饴,唯一不足的就是自己的家。想到家,朱建华的眼里就出现了妻子那张有点世俗的脸。妻子程丽是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在程丽的眼睛里朱建华的书还有他写的稿子简直就是一钱不值,她一谈起这些就会从鼻子眼里呼出一个呼声:“哼……”她每天谈的不外乎哪个哪个又赚了多少钱,哪个哪个又自己开了公司,对于朱建华的职业她简直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是呀,这是个风云济会的时代,也是泥沙俱下的时代,是个知识贬值和严重价值低估的时代。老百姓们一个个被高起的物价急红了眼睛,恨不得能用现在的钱买下下辈子都够得上用的衣服、棉被、粮食、食用油……和一切他们所能抢购上的东西。大街上,到处是破墙开店、“全民经商”,许多“倒爷”就从南方批发各种服饰和鞋类,然后放在批发市场、各种商店乃至地摊上售卖,整个城市就象热气腾腾的集贸市场,市井而又生气勃勃。理性而又显得清高的知识分子,与这么个时代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因此失落也就在所难免。

“拿手术刀的比不上拿剃头刀的;造导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社会上还有许多类似的说法,一些通过倒买倒卖或者价格双轨制先富起来的人们已经开始趾高气扬地开始了显摆,那些人把BP机别在腰间,故意让人发现自己有了在许多人眼睛里还非常稀罕的物件。

曾经非常纯净的象牙塔如今也是充满了商业的铜臭味,许多学生也开始练起了摊,把一些饭盒、坐垫、水杯等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小商品放在校园里贩卖,一些学生为了赚钱甚至翘课。环境使得留在课堂上的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心思,许多人都得了学习上的厌倦症,与文革时代相比,新的读书无用论可以说是甚嚣尘上。借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在这么个时代,朱建华有时也会对自己的选择发生怀疑,也会觉得自己整天钻在书堆里是不是值得?人毕竟是社会动物,不可能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置若罔闻,特别是妻子程丽整天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而她提的那些个体老板,或者小公司的经理,朱建华根本就看不上眼,要文化没有文化,要品位没有品位,开口闭口就是“我X”,但他们都有钱,虽然粗俗却出手大方,在他们面前,朱建华觉得打心眼里瞧不上,但又显得自己的底气不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