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爱的守望 > 第23章 风起云涌

第23章 风起云涌(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来上海之前,朱建华和王毅权曾经讨论过转移战场,把公司里的股份出让的事情。王毅权对朱建华的提议表示认同,他说:“现在海南太疯狂了,不断有人有钱涌进来。上帝想要人毁灭,肯定先让人疯狂。我也觉得不踏实,咱们还是回去做贸易,我觉得这个比炒地皮来得靠谱。”“海南现在的情况就像庞氏骗局,就像击鼓传花,当锣声停下来后,那个烫手的山芋会到谁的手里呢?如果没有下家接棒,那样的游戏就不能继续玩下去。所以尽快退出时明智之举。”来到上海这几天,朱建华考察了浦东许多地方,他觉得在上海做贸易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背靠长三角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贸易有着广阔的市场资源和产品资源,再说现在上海市政府又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这些都坚定了朱建华移师上海的决心。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自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一锤定音,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早在几年之前,朱建华就离开了深圳,带着自己从玉米生意中赚来的几百万块钱,来到了海南省海口市。那里正逐渐成为继深圳以后中国的另外一片热土,从全国各地涌来的资金流、人才流把本来并不大的小岛挤得是水泄不通。绵长的琼州海峡,拦不住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潮的前赴后继;湿湿的海风吹不散那么多人对发财的梦想追逐。海水、沙滩、椰风、榕树带给大陆人异域的风情;骑楼老街,老建筑上的皱纹模糊了异乡人思乡的双眼;拐角处三轮车发出的清脆铃声,让异乡人在午夜梦回之际想起故乡小街上的云淡与风清。

朱建华把自己的所有的资金和朋友合股成立了海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海口市秀英区的沿海风景区,建设了成片的商品房和别墅区。这一次,朱建华的宝好像又一次压对了。伴随着海南开发的大潮,内地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公司都携带着大量的资金,委派各种工作人员来海南淘金。海南急剧增加的人口,给朱建华带来了企业全线飘红的业绩,短短几年,朱建华当初几百万的资金,就像吹气球般地鼓了起来,在几年之内翻了将近十倍,变成了几千万。

朱建华现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在椰风阵阵的海口市,有那么多离乡背井出来打拼的大陆人,有那么多抛弃所谓的铁饭碗来这里淘金的下海人,其中不乏有一定知识背景的研究生、大学生。他们有的在海口站住了脚跟,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功,有的则难以立足,又回流到了其他的省份。南海的潮起潮落,淘刷着那么多的英雄好汉,有人在这里举杯欢庆,有人在这里折戟沉沙。多少的豪情壮志被一望无垠的大海见证,多少的落魄失魂又被暖湿的椰风所吹散。

朱建华拥有了自己的别墅,有自己的凌志轿车,还有了一家自己占有百分之四十股份的房地产公司。但他并没有丝毫的成就与幸福感。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感受,当爱你的人丢弃你而去,任你呼天抢地也无济于事,生活本是聚散无常;世道本是起伏跌宕,得志时,好事如潮涨,失意时,皆如花落去。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委屈了,无奈了,想哭了,这些都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生就是这样充满大起大合,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不会明白命运为什么会这么对你。

在看过了商战中太多的起起落落后,朱建华对得与失的感受已经和原来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经历了人生各种重大变故之后,朱建华逐渐蜕尽了最初的浮华,开始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来看待这个世界。他觉得自己远远未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香港的李嘉诚就在他的面前竖起了难以超越的标杆。朱建华想让自己的人生像花儿一样的怒放,干出顶天立地的大事来。他凭着自己浸淫商圈多年的商业直觉,已经嗅出了海南风雨欲来前的沉寂与闷热。在海南获得了飞跃后,他准备再一次转移战场。这次,他选择了长江的入海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的巴黎”。

朱建华对上海的的印象,竟有一大部分是从描写上海的小说与电影中得来的,不过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原来剧团的同事,向他描绘的在上海听音乐会的感受。那时的国门刚刚打开不久,来自维也纳的世界顶尖交响乐团在上海演出,那个同事有幸参加。同事讲:那么多喜欢音乐的人从全市四面八方赶来,穿着整齐的礼服,手里还拿着曲谱来聆听这个这场音乐的盛宴。他非常的感叹,上海就是上海,这种文化的底蕴是任何中国其他的城市所没有的。黄浦江边万国风情的建筑、回肠荡气的石库门,迂回的街道、高大的梧桐树、满溢的华丽的霓虹,那想象中的感觉渐渐的浮出水面,使朱建华更加坚定了去上海的念头。

就在两年之前,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中国首个副省级市辖区诞生了。上海市对于浦东开发制定了“三个先行”的策略,即基础设施先行、金融贸易先行、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行,并建立了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等重要开发区域。两年多来,上海的好消息不断见诸报端,凭着这种商业的敏感性,朱建华看好上海,他决定抽时间来上海考察。

来到上海的时候,已近深秋。法国梧桐树的叶子一片片地掉在了路上,给人一种别样的感伤的情怀,就像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朱建华站在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门口,充满了感慨!这是一所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学校,自己的年少时的梦想就和这所院校紧密相关。因为这所学校首任院长为蔡元培先生国内着名音乐家萧友梅、黄自、周淑安、应尚能、贺绿汀、丁善德等都曾经在这所院校任教。它曾经是音乐人心向往之的“神圣”之地。今天我终于来了。但来了又怎么样呢?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再摸过大提琴啦?自己又有多长时间没有再亲近过音乐啦?

朱建华在校园里徜徉,曾经那么熟悉的氛围又回来了,宁静而又青春勃发,在这里朱建华感到少有的平静、安和。没有你争我夺的纷争,没有你死我活的较量,也没有锱铢必较的繁俗。这曾经是自己甘之若醴、安之如素的生活。看着从身边走过的年轻的学子,朱建华感到格外的亲切,而后又感到痛彻心扉的疼痛。他的心里在默默地呼唤:快五年了,雅飞你还好吗?五年啦,时间如流水,逝去不舍昼夜。在这五年里,朱建华想要刻意地去忘掉陆雅飞,他不是没有接触过其他的女性,也有许多女性主动地来接近他。他也不是没有性伙伴,作为男人,生理性的需求有的时候难以避免。但五年来,没有其他的人再走进他的心房,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替代陆雅飞在他心中的位置。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思念,这种思念总会在夜深人静、午夜梦回的时候到来。“我该如何忘记你呢?”朱建华对着自己说。

秋日的阳光已经不太强烈,但晒在人的身上非常的舒适。朱建华索性在学校的草坪上坐了下来,享受这难得的空闲时光。午后的阳光给了朱建华些许的安慰,使他沮丧、伤感的心情稍微开朗了些。在草地上坐着,看着人来人往的校园,看着步履匆匆的学生,听着学校音乐房里传来的钢琴声,朱建华恍如隔世。也许我该休息几年,做做我曾经的爱好啦,写写东西、读读书、再拉拉大提琴?这种生活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呀?这种念头一产生,连朱建华自己都笑了。可能吗?“人在江湖,可谓已经身不由己啦”我舒适去了,归隐去了,公司怎么办?那公司里的百来号人怎么办?他们可是要养家糊口的呀?身边的手机响了,是王毅权打来的。当初这个又瘦又小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自己手下一个重要部门的主管了。王毅权知道老板到了上海,他想问下情况。由于和朱建华是共同打拼一路走下来的,王毅权和朱建华的关系特别的铁。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实际上,在私下里两人就是哥们。五年里,王毅权已经成家立业,他弄不明白,为什么老板这么好的条件就是不结婚。虽然他知道老板离过婚,但离过婚的人也不是不能再结婚呀。他知道里面肯定有原因,但却一直不敢问,怕挠到朱建华的痛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