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生意难做(第1 / 1页)
窦介民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压力很大,这些压力既有来自生活,更多的来自自己开的贸易公司。
自从和程丽结婚,生了女儿阳阳后,窦介民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一直处于不愉快的过程中。程丽知道窦介民对自己生了女孩有一肚子的意见,但却对阳阳疼爱有加。因为她觉得阳阳是老天爷送给她的礼物,她总说阳阳是她的贴身小棉袄,她总在窦介民面前念叨:“男孩子是一家人的神气,女孩子是一家人的福气”,这些做法使得窦介民有的时候气不打一处来。阳阳在程丽的纵容下,脾气也特别的骄纵,一有什么不满就哭喊、撒泼,使得窦介民更觉得不满。还有一个他不想明说的苦衷:“他每次带阳阳出去,别的小朋友的家长都把他认作孩子的爷爷或者姥爷,弄得窦介民非常的尴尬。”次数多了,连阳阳也不想再和窦介民在一起。再加上窦介民不太会做家事,带小朋友更是缺乏经验,每次都会被程丽埋怨,因此,做这个事情的积极性也大受打击。随着年龄的日益增大,窦介民从家庭感受到的天伦之乐越来越少,反而觉得家里不得清净。本来在公司,自己已经被弄得筋疲力尽,想回家后好好休息,养精蓄锐,加油后再与客户去周旋,但家里总是不得安宁,阳阳虽然是个女孩,但却调皮捣蛋,不理她吧,程丽有意见,理吧,自己实在没有精力去伺候,因此经常因为阳阳和程丽发生口角之争。两个人真是“同一屋檐下,缘何总掐架?各有小算盘,神鬼见了怕。”
除了家里的问题,最近窦介民的贸易公司的运营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下海之前,窦介民做过很多工作,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家服装企业工作,由于懂得空调安装技术,因此利用工作之余承揽了一些空调安装工程,为自己攒到了10万左右的资本。后来在邵红的大力支持下,辞去了收入不高的固定工作,出来闯荡“江湖”。他先在远离闹市的和平区三好街上租下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成立了一家专营空调批发的小公司,开始了个人艰难的创业历程。由于当年的空调销售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因此窦介民下海第一年就做了将近1000万元的销售额,纯挣100多万元。后来空调生意不好做了,他又转行做贸易,开了顺发贸易公司,由于以前长期在服装企业里工作,手头有服装企业大量资源,因此,窦介民的贸易公司主要从事国内外的服装贸易。
说起做生意,窦介民可以说是满肚子的骄傲。他曾不止一次地在程丽母女两个面前,说起过自己光荣的下海史。时间可以追溯到窦介民的少年时期。那个时候,窦介民的母亲,由于在废品收购站工作,有一次回收来了大量的连环画,窦介民知道后如获至宝。他通过妈妈的关系用最便宜的价格把这批连环画拿了过来的,然后用夏天晚上人们乘凉喜欢用宽大的春凳摆在自己住的工人聚集区的小巷子里。在那时候孩子的眼睛里,小人书可是非常稀罕的阅读物,那些小人书,使得这一片住着的孩子心里痒痒的,想方设法要来过瘾。窦介民可不让白看,每本一分钱,或者让孩子们拿好吃的好玩的来换。窦介民最早的零花钱就是这样赚来的。
后来,在服装厂做的时候,窦介民让母亲出面承包了一个着名商场的土特产柜台。春节的时候还附带卖烟花爆竹,实际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了。由于那时的商场普遍不多,因此经常是顾客盈门,生意极好。特别是春节前,生意好得难以应付。窦介民站在柜台里走来走去,脚底竟然可以走出血泡来了,足以想见客人的量。以至于做到后来窦介民都不再盼着顾客进门了。但好景不长,许多人眼红生意,也争相加入,结果慢慢的遍地都是商场超市,生意难做了。曾经红极一时的商场竟然最终也面临倒闭了,必须得各自寻出路了。
后来,窦介民又在太原街中间丁字路口的市场里租了摊位,开始做服装生意,主要销售童装和饰品。太原街是城市主要的商业街,这里的店铺种类可谓一应俱全,还有无数的小贩在沿街叫卖,每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从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的顾客。坊间流传: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当然很多都是从广州批发来的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这里的人流量确实很大,但是消费层次“那叫一个低啊”,真是超乎相像的低,就甭指望在这里卖什么有品位的东西了。但是就不明白周边的店里的东西总是那么便宜呢,还有低成本的小贩在旁边凑热闹,那些是更便宜的跳楼价。十多年来,这条街上就没有停过一种叫卖声:“厂家倒闭,袜子甩卖,十元六双,十元六双…….”那时候窦介民总是顶着晕车的毛病,带着红白蓝塑胶袋去五爱市场拿货,或者到广州直接去进货。套用“正大综艺”的经典台词: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没钱赚。你想想看,摆摊的十元六双袜子能有多少利润?再想想,有房租要付的店铺还剩下多少利润?就这么,在有钱没钱的日子里店勉强开下去了。到了夏天,傍晚就可以出外面马路上摆摊。窦介民就会迫不及待得等着太阳下到山的那一边,就收拾了热销的商品出来摆摊了。从路面还散发着热气一直要摆到华灯初上。便宜的低端生意实在是难做啊。
窦介民和母亲后来还是不肯罢休,又决定去做卖鱼的生意。和亲戚一起在长庆路菜场租了个鱼摊。出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用来进货。每天凌晨三点就出发去鱼市进鱼,再开到菜场。那时的冬天真的是寒风凛冽啊,如同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身上虽绑了皮围裙,还穿着皮裤子,但还是弄湿了,只能用身上余热的体温去慢慢地烘干了。这种滋味真叫做受罪。刚开始做,窦介民和母亲都不懂卖鱼生意的窍门啊,因此就他们的鱼时不时地、前赴后继地就翻白肚。鱼一条条的死得快,生意越做做差劲了,坚持了三个月,最后只有撤退,放弃。当初买的一辆全新的电动三轮车只有折价卖出去,不熟门的生意难做啊。
后来窦介民想,这么混着也不是事啊,就跑到广州去学了一门空调安装的手艺,并通过朋友的关系进入了服装企业,也算有一口保障的饭吃。但做惯了生意的人,其实一口安生的饭吃着,未必就心满意足。在服装厂里工作了两年,对整个企业的流程已经很熟悉的情况下,窦介民又开始蠢蠢欲动,因为厂里发的那百来块钱,在他的眼睛里,实在是太看不上眼了。后来他业余挖到第一桶金后,还是毅然出来自己做了。
这么多年在商海摸排滚打,窦介民也悟出了做生意的要诀。那就是要善于折腾。观察身边做生意成功赚钱的人,发现没有一个人第一次做生意就赚钱的,一般都是经过两次及以上的失败才会发达起来,因为生意能力是不可能书本上学习的,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经历体验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你能否禁得起折腾,这真的是一种能力,生意人就是要会折腾、善于折腾,即使在一些好好的情况下,也要主动折腾一下。除了会折腾,做生意还要会钻营。一个人具备非凡的钻营能力的话,一定会成功。曾经有一家保健品公司被收购后,30多个分公司经理大多先后辞职创业,但最终只有一个人创业成功,后来这帮人聚会时,说他这个人钻营能力太强了,做生意不成功都是不可能的。比如他做药品代理,他钻营到任何普药拿到他面前,他掂量掂量都能知道是什么成分做的,每克成本是多少,盒子是什么纸印刷的,成本是多少,中国有多少这种药,每个厂家经营状况如何。他的办公室后面有床,一天到晚就钻营研究自己生意上的事,乐此不彼。他要印刷海报宣传,2000元行价的印刷费,他不厌其烦的找了10家印刷厂报价,最后将价格压低到1500元印刷出来。而且每一个印刷厂的专业人员来谈都只能在他面前做印刷知识的学生,他为了压低他的宣传成本,他已经将印刷每一个环节都钻营研究透了。而做小生意时节约的每一分钱都是利润。其他身边的人谈到他时只能自叹不如,觉得应该让人家赚钱的。钻营能力不仅表现在做生意上,可以说绝大多数在中国能够升官做官都是钻营高手,他们都是处心积虑的、不放过任何正面业绩提升及趋炎附势的钻营机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