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学日记之相思情浓 > 第13章 感悟爱情 1

第13章 感悟爱情 1(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第三,爱情具有奉献性

爱,作为一种感情,总是要指向一定对象的,是对一定对象的爱的感情投入、倾注。投入、倾注就是奉献,所以说爱在本质上是奉献的,爱的真谛就是奉献。爱情是发自内心的对所爱的人的最真挚的爱慕,它不仅是纯洁的、专一的,而且是无私的,是对所爱之人的无私的奉献。也就是说,爱情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多少爱,而在于自己给对方了多少爱。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一个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他的幸福而高兴,并且乐意做一切为他的幸福所必须的事情。”这就是说,如果爱上一个人,就要为所爱的人奉献,使所爱的人幸福。有了这种爱的奉献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驱使你为所爱的人做出牺牲,不仅在情感上满足对方,生理上满足对方,也在物质生活方满足对方,甚至在关键时刻愿意为对方去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方同等的回报,才能使爱情升华,使爱情持久,使爱情成为真正的爱情。如果只强调别人,只知道从别人那里索取爱、享受爱,这不是真正的爱情,肯定是不能持久的。

二、社会的发展与爱情的进步

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同人性一样,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但是,爱情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之所以特殊,这是因为,第一,它反映的仅仅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必须是一男一女“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针对正常的爱情而言的。如果“两人”都是男的或都是女的,就不能构成爱情关系。万一两男或者两女双方产生了以发生性关系为目的的性爱关系,那就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一种变态的、畸形的恋爱,是爱情的特殊现象,不能反映爱情的一般特点。第二,它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感情关系。一男一女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感情关系,可能是同事关系、领导关系、业务关系、金钱关系等等,五花八门,其中只有感情关系才有可能发展为爱情关系。第三,它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性爱感情关系。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与父女之情、兄妹之情、友谊之情等,只有属于性爱的那种感情才是爱情。仅仅有感情还不能算作爱情,只有属于性爱的那一部分感情才是爱情。

鲁迅笔下的阿Q,见了小尼姑在外面走,就以为是想勾引男人;见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就以为是私通,那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一男一女完全可以保持同志式的、朋友式的、纯真的友谊和感情,甚至可以相互倾慕,但不一定都发展为爱情。如梅克夫人对柴克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和人格都非常敬重,当柴可夫斯基生活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他极大的安慰和支持,使柴可夫斯基一次次摆脱困境。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的人品也非常敬重,为了表达对梅克夫人的感激和敬重,他专门创作了《第四交响乐》献给梅克夫人。他说:“我笔下流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献给您的,多亏了您,对劳动的爱才以双倍的力量回到了我的身上。”梅克夫人回信说:“在您的音符中,我听到了我自己,……我们简直就是一个人。”这只是伟大的纯真的友谊和感情,不是爱情。

以上是从爱情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爱情的概念和认识爱情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爱情的一般特点。现在我们从爱情自身出发,看看它由哪些具体特征。

第一,爱情具有互爱性

恩格斯说:“它是以所爱着的互爱为前提的”。就是说,一男一女双方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既爱着对方,又被对方深深的爱着,彼此都为对方所强烈吸引和倾心爱慕,其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持久的,是不带其他任何杂质杂念的。如果把爱情看成是政治上的“组阁”、经济上的入股、生活上的依附,而不是以互相爱慕为基础,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情。任何单方面的痴情、“单相思”、“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都不能成为真正的爱情。

1、从婚姻形式的发展看爱情的发展

前面已经说过,爱情是随着人性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当动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从而进化为人的那一时期起,即“人猿相揖别”的初期,人性产生了,爱情也有了萌芽。在原始社会,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还没有摆脱蒙昧和野蛮,但是毕竟与动物有了区别,人的性关系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动物的性关系,其中有了思想意识的支配,有了爱情的萌芽。

两性互爱是建立在男女双方长期接触、深刻了解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双方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双方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相和谐基础上的。虽然可能存在所谓“一见钟情”,但“一见”之后必须得有频繁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没有这些,爱情是难以牢固和持久的。只有双方政治上共同进步,思想上互相勉励,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通过思想感情上的不断交融和心理上的逐步和谐,达到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两心相悦,两身相许,爱情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美满和持久。

第二,爱情具有专一性

爱情的专一性是爱情的另一特征。所谓专一性,就是专一不二,爱情只能献给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自始至终,忠贞不渝。这也是爱情纯洁性的要求,是爱情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恩格斯明确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邓颖超也说过:“爱情不应该是自私的占有,而应该是双方互信互守的专一。只有双方专一的爱情,才能巩固婚姻,获得幸福和愉快。”可见,专一性是爱情幸福的重要保证。那种“脚踩两只船”、“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三角恋爱”、“多角恋爱”,都是不符合爱情的基本特征的,也是不符合恋爱道德要求的。

所谓“性解放”,其本意应该是性爱从奴役、屈从而获得自由。它是人性解放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是随着人性的解放而解放的。在奴隶制时代,人性受到奴隶制的压抑,奴隶的性爱也失去了自由;在封建时代,人性获得了一定的解放,性爱也有了有限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性进一步解放,性爱也获得比过去任何社会大的多的自由。按照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观点,自由是对必然、即规律性的认识,性解放获得的自由就是对爱情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人在爱情方面获得的自由越多,越能够按照爱情互爱性、专一性、纯洁性的要求从事爱情活动。那种把“性解放”视为“性随意”、“性混乱”,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也只有持“享乐主义”人生观的资产阶级才能做得出,这是对“性解放”的曲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性将获得彻底的解放,爱情也将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但那只是高度理性的自由,决不是回到人类初期的群婚时代去。

我们说爱情具有专一性,这与封建社会的“从一而终”有什么区别呢?专一性指的是爱情,“从一而终”指的是婚姻,并且仅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约定。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道德是男尊女卑,女子处于服从地位,要求“嫁给鸡,随鸡飞,嫁给狗,随狗走”,并且要“守节”,即使男的死了也不得改嫁。这就是“从一而终”。爱情的专一性是要求把性爱的感情倾注到所爱的对方一个人,不仅是对女子的约定,同时也是对男子的约定。专一性是以双方互爱为前提的,一旦一方式去了对另一方的爱,爱情是可以终止的。在爱情问题上我们提倡“从一而终”,但绝不是说一旦建立了爱情关系就非得保持到死不可,甚至一方死了也不准另有所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