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真情岁月之永恒明灯 > 第11章 父爱如山 3

第11章 父爱如山 3(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父亲的离去,整整十年了,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无人可以替代,竟连我心爱的妻子也不能填补这个空白。特别是父亲晚年的时候,每当我有点小成,对父亲说起时,我的那点小成才显现真正的圆满,得到父亲的分享是我最大的满足,那时我们父子俩进入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尽管我们还是有代沟,但父子俩达到了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每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事机不顺、困心横虑之时,更加思念父亲,与朋友跟社会不协调之时,这种思念愈显强烈,愈着父亲的可贵。

一个梦境,是我与父亲分离十年之日中进行,这份思念天高水长,不是简短的文字所能诉求。不再想细化的怀念父亲,是因为一切都早已刻骨铭心。

父亲的肩膀

坐在家门口看到邻居的小孩骑在她爸爸的肩膀上,小孩肆无忌惮的在她爸爸肩上嬉笑,每每看到两代人这般幸福快乐的生活,我就会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和我的父亲这般恬淡的欢笑?

父亲在世时不仅一次对人谈到,他的四个儿子中,数我的天份最好,最适宜走仕途之路。而命运一直不利于我的自然倾向,时刻加以拂逆,屡屡受挫,使父亲的眼光大打折扣。相反,父亲的其它三个儿子让父亲有意想不到的成功,官运还马虎,给父亲那张老脸增添不少光彩。晚年的父亲,见到他最小的儿子(我最小的弟弟),有近百万元的藏书,第二的儿子(我的二哥)有近五十万元的藏书,而我五万元的藏书也没有,父亲发出了“书读得再多,也要好好做人”的感叹。

父亲一生惧怕母亲,竟连我们几弟兄长大后,也经常见母亲骂父亲,有时为父亲而不平,但又不敢惹母亲生气。倔强刚毅的母亲在家里没有谁敢说个不字,竟连年纪近五十岁的大姐,还被母亲打过一次,如果三天之内没有打电话给母亲,大姐都会被骂得不敢抬头。可母亲对父亲的关怀,世间少有,那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给我们几弟兄留下很深的印象。爱我们几弟兄胜过爱她自己的母亲,对我们几弟兄的严格近似刻薄,而对我们几弟兄的子女,却又过分溺爱。

父亲临死前的十多天里,母亲告诉我说,父亲不怕母亲了,天天指责母亲不是的地方。母亲还告诉我:父亲一再叮嘱她,他死后,四个儿子都靠不住,留下的钱不要给谁,叫母亲一个人过。如果母亲觉得寂寞,可以在我家长久的呆下去,只有我的妻子有份孝心和耐心,说是我也不行。我问母亲,父亲为什么这样不信任我们?母亲只是笑笑,父亲说我们几弟兄没有传统的孝心了,都很忙。

听到父亲临死前对母亲所说的话,我将原话告诉了几弟兄,他们也只是笑笑,没说什么。是啊!从长大以后,几弟兄都极少时间在家,没能送上一个做儿子热切殷重之心去滋润父亲,宽慰他一生劳苦奔波的心境。前些年,每当我抱着哭个不休的小女儿设法逗她反哭为笑时,想到父亲,我逗过父亲高兴过吗?给过像小女儿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过吗?

过去好长一段时间里,对父亲一生那些成就满不在乎,不屑一顾,在现实生活中低估了他。当我经历了人生之路坎坷曲折后的今天,曾经占据我心灵深处残缺懵懂的青春夙愿,诸如憧憬、梦想,被生活冲得支离破碎。痛定思痛,深刻审视自己时,才醒悟更加钦佩父亲一生中发奋自强,厚植根本,独行孤举的务实精神。

我的父亲,一米七不到的个儿,看上去倒是结实,他曾戏说那是他干活锻炼出来的,父亲黝黑的脸上有一张沉重的表情,父亲爱抽烟,还好没有喝酒,他一喝酒就头痛,不苟言笑的,跟我们几个孩子的娱乐要么是陈景润如何好学,要么是下象棋、玩扑克,要么讲他小时候的生活,可是这种情况也是很少的。我打小就怕他,只要他说一我就不敢说二,为此,我觉得我跟我母亲比较亲,我觉得母亲善解人意好说话,我什么话都可以跟她说,有时要跟父亲说的话我也婉转的说给母亲听,我知道母亲会将给父亲听的,可是我发现母亲好像并没有什么话都跟我说。

“妈!”看到母亲在厨房忙,我就进去喊了一声,明天七夕了,我们农家刚好这天过“月半”,习俗上是要去祭拜祖先,让祖辈们吃好些,享受一下现在这代人的幸福生活,并希望它们保佑祝福我们这些子孙,“这个是这样做的啊,我也学一点,以后给你做,就不用你老辛苦啦!”母亲扑哧一笑,“这个老了我也会,不要以为我老了就什么都不会了啊。你啊,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找份好工作,这妈才不辛苦呢!”这个道理我也懂,父亲总说生意不好做,于是半商半农的不舍得放弃山上的茶园,这种高温的天气下去山上采茶,回家后要晒茶青,炒茶,做茶,汗水都汇聚成小流淌到火热的土地上,我们几个孩子都不在家,这些活只好留着父母俩人全程包揽。父亲还兼做点小生意,要是遇到有人要茶叶,他还要彻夜去农家收购,遇上雨天等坏天气时还要没办法回来。记得父亲以前在我们村里中学的食堂当厨师,那会早上四点多就要起来去食堂煮饭烧菜,等到饭菜烧好学生也吃完早饭时也快八点了,这回再赶去收购茶叶时,好茶都被其他人挑选走了。十点多回家后大家都吃饱了,他还没吃早饭呢,可是这会又要去食堂煮饭了。家里的饭要么是妈妈早上去采茶前煮好的,要么得我们自己放学回家煮。父亲等到在食堂里收拾好了还要给在山上采茶的母亲送饭。我中午去上课的路上经常是父亲回家的时候,那时他挑着一担剩菜饭,见到我时才会放松那沉重的表情,笑呵呵的问我吃饱了没,我也完全没看出他有什么痛苦的样子。而父亲这样饮食不规律,最终落下了胃病,以后一忙没注意饮食就犯胃病。父亲这几年也经常去医院,医生说肝部有问题,叫他烟不能再抽了,父亲说累的时候抽一根就觉得比较有精神。我听了这话眼眶便禁不住红了起来。

“妈,我知道,你放心啦!想象你们以前也是很苦的,我们都长大了,明白的。”我只好先宽慰母亲,不敢让母亲看见我发红的眼睛。

前些年,本意是请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二哥和小弟来写一篇对父亲的认识之作,每每见到他们都忙于做官和尘务,曾写过许多小说和散文发表的他们,也改写政论和经济方面的文章了,再则也许他们没我那么多对父亲的感慨,没这份闲情来研究父辈的艰难之旅,是顺理成章之事。因此,我用了近一年的闲余时间,写了一篇《父辈的事》,长达800多页信笺,力求不含任何偏见的立场来认识父亲,解释他的行为。

我想得很多,难道是家庭与所谓事业(谋生)不能两全吗?即使有时真正无法两全,也应给家庭足够的重视,因为家庭之内的亲情所系,才真正是一个人的根据所在。尽管个人可能在社会上有些声名、地位和交际往来,但是以血缘关系织就的家庭仍然是最为温暖的庇护之所。在当今社会一部分人,声名俱在之时,基本忽视家庭在人生中的地位,完全沉醉在各种势利的社会圈子里,相互拍马,酒酒肉肉,相互利用。一旦在某一天因某种因素失去所谓的地位和声名,这种势利的圈子自然而然随之瓦解,门前冷落之时,方知家庭这种血缘纽带的重要。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悌,我们这辈人开始慢慢地而且简单地淡化了,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把孝敬父母,弟兄相互支持放在他美名百途的行动上。从我们几弟兄长大以来,对父亲艰苦创下、来之不易还比较风光的那个家,逐渐地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父亲一死,那个温馨且美又和的家名存实亡。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使我失去了有力的精神靠山,最无奈是父亲在临死还为我担忧,对我的茫然。

至今,还有些人滴着眼泪对我说到父亲给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还没有作出丝毫回报。称颂父亲的人数不胜数,使我联想到一个人在当今社会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不作出大的牺牲,群众口碑很好那绝不可能。可想父亲的这一生盖棺之时,他曾经不知经受过多少考验、忍耐和付出。尽管我们几弟兄无论从文化知识、社会交往、见识、见闻等远远超过父亲,可几弟兄在人们的眼里没有像父亲那样让人可敬可亲。当然,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也随之变化,传统文化中像父亲那样朴素的道德和爱心,曾唤起过多少人的敬仰和尊重,我辈难以望其项背。我深深地体会和感受到父亲这一辈人的人格魅力远远地超过我们。

父亲一生不愿与人争斗,他常用散财求福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难免的不必要的纠纷,化矛盾于无形之中。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从不妥协,使我由衷敬佩。晚年几个儿子也勉强让他抬得起头,他也绝不以此作为资本显现他的优越,最为难能可贵。有时我们几弟兄不赞同他那不必要的谦让,他说:“自己本没什么,怕遭人说成以势欺人”。如此谨慎和高明,当现实生活让我切己体察时,父亲这样的处世方法让我推崇。母亲也常对我们几弟兄说:“你父亲一生无依无靠、怕惹事,盼望你们几弟兄要有男儿的个性,面对现实要敢于力争”。

父亲,在他年富力华的时候,费尽心力爱护我们,生怕我们几弟兄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让我们几弟兄到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在他年老体弱多病的时候,却又耻于依赖我们。这种修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血性,真正体现了一个男人的襟怀和品格,作为人父出类拔萃的优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