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追踪旧事(第1 / 4页)
衣故园有一间书房曰石桥驿,独独是属于风清先母风笑嫣的。墙上有一副画儿,落款风荷。风清记得这原是母亲自画的,因喜荷,便用风荷二子做了印章。画中的人儿是一个才貌双绝的绝代佳人,香消玉殒之后,永远的活在了画中,用悲悯的眼光看着世人。即便她早已投胎转世,在许多人的心中,她风华仍旧。风清看着衣故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改变,甚至是纤尘不染,伤心之余也很是诧异,对终黎忧道:“想必这里有人经常洒扫的。”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风清听了倒觉没什么,其他的人更是喝酒行令丝毫也不耽搁的,但和终黎忧一桌吃着酒的慕容弦却是红了眼眶。他虽已是快四十岁的人了,人们仍然能够看出其少年时候的风华无双,以及,惊才绝艳。当下借着酒劲儿,他长叹一声,尔后用筷子敲着碗唱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曲方歇,狄行舟等便叹道:“果真是当年那享誉京都的状元郎,名不虚传啊名不虚传,苏学士的这首江城子,都被慕容兄唱活了。”
六月下旬的时节,已有丹桂十里飘香。慕容老爷大寿,终黎忧和风清乘了轿,莫荇和莫珩在后面的轿子里,外面十几个小厮跟着,丫鬟们也说说笑笑地走着,最后面的是几个有好力气的家丁,抬着寿礼。
街上的人看他们行事壮观,都围着观看。十年,风清的母亲早已含恨而终,而慕容老爷以及当年那件事的元凶,却还享着锦衣玉食,高床软枕,安乐无忧。风清极是为母亲鸣不平,她冷眼瞧着慕容府外堪比钟鸣鼎食的盛景,不由得握紧了手,险些将指甲嵌入皮肉。
终黎忧无言,只是掰开风清的手,然后握紧,无声地告诉她,他始终,是护着她的。
风清自顾自地牵唇一笑,道:“是时候了。”子不言父过,她虽不能够指责慕容弦,但那些个姨娘,却是一个都跑不了的。
十年时间荏苒而过,终黎忧也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变成了如今莫不可测的桃花坞的主人,只要你有足够的钱,任何事,桃花坞都可以为你办成。
同席的慕容景却是暗了脸色,慕容泠的夫君不知就里,只随声附和。慕容弦除开风清外还有一子一女,均是养在风笑嫣的名下的。其子单名一个景字,字淳安,其女单名一个泠字,无小字。
当年的事,终黎忧是知道的,他只是庆幸,自己从未放弃过风清。
慕容弦最宠的两位姨娘刘如烟和李倩儿听了这词气得快要咬碎了一口的珍珠白牙,手里的绢子都快被扯烂,幸而有众多的女眷在,故而不曾发火,心里却盘算着,如论如何,要叫风清吃个大亏。只有风清吃了亏,才能能略略平息她们心中的怒气,对风笑嫣的怒气。
时间也就这般不紧不慢地过去,夜晚,也在喜庆的喧声中降临。因风清感念先母的护佑之情,终黎忧便携了她去到其先母的故居衣故园。
衣故园,取之于“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原应是极好的寓意,却终究难奈男子的薄情。
也不知是因为什么缘故儿,慕容弦居然接纳了风清一行人,还苦留风清小住几日。
寿宴上,刘婉萱和周颐原是江湖人士,故而未来,而狄瑶和秦楼,因了狄瑶之父狄行舟狄知府也来坐席。狄瑶抽了个空儿问风清道:“你待如何办了这事?”
风清微笑道:“你可曾听过心中有鬼?但凡心中有鬼之人,不难对付。外祖父说过,我与先母,有八分相像。”而这次的事,就在这个“像”身上。
狄瑶会意,笑着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只继续吃酒。那亭子里年轻漂亮姑娘却正唱着曲儿。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渡头。吴山点点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