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危机与机遇(第1 / 3页)
但两场革命都狠狠的动摇了英国的霸主地位,为了稳定局势,英国最终承认了爱尔兰的自治地位,并允诺将在合适的时间给予爱尔兰独立。
而在法国,巴黎的烽火尚未散去,左翼政党与康米革命再度袭来,在战后的两年中,普恩加莱与其领导的“国民联盟”对法国的革命事业进行了极为反动的打击,在法国境内捕杀了超过7千名左翼分子,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对于殖民地的残酷剥削和对战败国的压迫在稳定法国本土经济的同时也促使殖民地和战败国的强烈反抗。
然而,纵然各国日子都紧巴巴的过着,但列强们却因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对发展烧钱的海军表现得更为重视。
于是为了争夺战后世界的海上霸权,各国不顾经济现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舰队扩充计划,由此掀起了1场如火如荼的海军军备竞赛。
这场竞赛率先由美国掀起,依仗其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日德兰海战”爆发后的当年,美国便通过了《1916年海军法案》,旨在建立1支“无与伦比”的超越1切国家的强大海军,实现控扼两洋的大目标。
当亚洲在蓬勃发展之际,欧洲正吞咽着战争带来的苦果。
1922年2月,随着俄社国内饥荒逐渐蔓延,来自乌克兰的粮食输入也不能拯救这个国家的危险,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俄社决定入侵乌克兰,而协约国集团选择大力支援乌克兰和波兰同俄社打擂台,在协约国海军的支援下,北方的乌波联军甚至1度逼近彼得格勒。
与此同时,在俄社国内,右翼社会民主党与左翼政党的矛盾日渐激烈,双方在民生和立宪问题上纷争不断,导致莫斯科的政令出现了诸多的混乱,国际派孟什维克在大会中遭到了其余派系的挤压,在边远地区,左翼和右翼的激进分子还有布尔什维克们不断发生武力冲突。
美国虽然对俄社拥有1定的好感,但孤立主义的反扑远大于原时空,而中国在亚洲进行的1系列政治经济联盟行动促使美国开始思考门罗主义,并将1部分注意力从欧洲移回美洲,相比于算政治账,现在的美国更想算经济账。
因此,美国与俄社进行了沟通,只要俄社能够接手沙俄的贷款,美国就愿意向俄社提供粮食和贷款。
按照计划,美国将在3年内建造,包括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0艘侦察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68艘潜艇在内的总计157艘军舰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尽管该计划由于美国参战而被推迟,但在结束战争之后,美国海军便迅速将其付诸实践。
虽然中国愿意同俄社就粮食问题进行沟通,但中国的粮食并不足以平息俄国的饥荒,因为相比于俄国,中国在德国的行动显然更多也更重要。
1921年末,中国率先同德国签订了《柏林协议》,对德国进行了1定程度的援助,国内的十2所大学与德国大学建立了互助关系,并组建了多个合资公司,从德国引进了1批重要的工业人才。
然而,欧洲现在的境况仍然不容乐观,使得中国在欧洲的行动也需再3斟酌。
1921年7月,爱尔兰大起义爆发,英国不得不对国内的起义进行强硬镇压,在为期1年多的革命中,英国在爱尔兰直接和间接造成的人员死亡超过了3十万,可谓是血流成河。
同年,来自印度大起义也严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为了维持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英国人对各大自治领做出了承诺,放松了对各国的控制,随后,在澳新军团和中亚殖民地军队的协助下,英国成功扑灭了这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