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金兰(下)(第2 / 3页)
这种开发于1战期间的步兵炮十分沉重,炮身和反后坐机构重47.2千克,分腿式炮架重38.1千克,移动不便。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这些步兵炮的数量,法军手中只有11门37mm步兵炮,而对面的第4支队装甲营却有足足39辆坦克。
此外,不同于t26那种偏科生,33式设计的很均衡,防御优良,而法军的第2个问题便是他们缺乏穿甲弹,法国人从来没有考虑过坦克之间的战斗,自然也不可能配备穿甲弹。
33式游击战车(轻型坦克)是国防军中的新面孔,出自南京第2重型机械厂之手,战斗全重较28式有所上升,达到了10.2吨,装有1台v型6缸汽油机,输出功率125匹马力,最大时速35km/h。
武器装备了1门37mm炮与两挺7.5mm机枪,20mm正面装甲,3人车组,双人炮塔。
综合来看,无论是技术,还是工程整合,33式都算是非常优秀的产品。
而对面的法军,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坦克,或者只见过雷诺17,但这都不重要,他们至少还知道这些东西。
只是,知道或许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们严重缺乏任何可以阻挡坦克的武器和应对手段——
“别瞎想,外面的要真的是中国人,西贡早来人了。”1个晒得红里透黑,几乎看不出是白种人的中年炮手拿着毛刷敲了敲跟在自己后面的小兵的脑袋,“还有,在职的时候叫我长官!”
“哦……”小兵连忙躲闪,抓起抹布和刷子开始维护面前的要塞炮,心里依然不住嘀咕:
这炮都赶上我爷爷大,真的能行吗?
相比于英国人苦心经营的新加坡,金兰的防护其实也就那样,并没有真正的大口径火炮,主要的要塞炮是德邦戈m1885型150mm加农炮和德邦戈mle1878型120mm加农炮,虽然制型已经很老了,威力也就那样,但毕竟是要塞炮,射程倒也还凑合能用。
这些火炮大多是上个世纪造的,1战时服役于法国的要塞军,1战后1部分被拆解,1部分被扔到了殖民地,而金兰港的要塞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中才算是真正完工。
反坦克拒马,没有
反坦克地雷,没有
反坦克工事,不合格
战防枪,也没有
法国人手中仅有的武器或许是几门1916型37mm步兵炮,同时,其也是雷诺17型“雄性”坦克的主要武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火炮主要是面向海上的,他们的射界较为有限,只有少数几门火炮能够攻击到国防军的阵地。
因此,在几轮试探之后,石华川做出了进攻决定。
北方,第4支队的榴弹炮、野炮、山炮依次排开,整齐而严谨的部署在完备的炮兵阵地上,严阵以待的炮兵们随时准备进行炮火打击和炮火支援。
在11月的清晨,整个印度支那第1次值得1提的战斗打响,轻榴弹炮营的12门105mm榴弹炮怒吼着将炮弹射出,而对面的法军正在准备吃早饭。
这样的炮火规模显然不是战斗侦查,法军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匆匆进入阵地,只见在坦克的伴随下,第4支队的步兵们踏入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