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家祖左宗棠 > 第359章:太平洋畔的造舰竞争

第359章:太平洋畔的造舰竞争(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另外,尽管华盛顿条约已经失效了,但在1936年续签的《伦敦海军条约》中,中美两国依然重申了该条约,因此目前这里还是很安宁的。

但这样的安宁时光显然不会1直持续下去,世界岛上的各国6军规模都在扩大,德国6军规模维持在180万左右,战火不停的俄国则1直维持着1支270万人的大军.

而法国则比较特别,尽管常说法国在国防预算上十分困窘,但事实上最高指挥甚至没有把拨到的装备经费花完。

在魏刚作为6军总参谋长的最后两年里,大量的经费没有被花完——1933年经费的百分之5十9,1934年的百分之3十3,1935年甘末林将军取代魏刚的时候,百分之6十的装备经费没有被用完。

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内对如何再武装的纠结后来让1个国会调查委员会深感震惊。没有人看起来说了算。用保守派财政部长的话说,此时6军“缺乏整体规划,没有任何方向”。

在整个条约时代,太平洋都保持了真正的太平。

在华盛顿海军的约束下,中美两国在太平洋上保持了克制。

抛开访问和环球航行,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艇从未前往关岛及以西地区,也很少东出琉球,此地区大多由轻巡洋舰负责活动,空军基地也并未延伸到太平洋领地。

而美国海军主力舰也从未越过太平洋中部,而且,由于国防松弛,大部分时候,美国海军主力舰也很少前往夏威夷。

唯1的问题也就是菲律宾,在华盛顿条约中,双方达成《菲律宾—几内亚协定》,约定美国在菲律宾不驻军,不得新建空军基地,不得驻留重巡洋舰及以上作战舰艇;殖民地军队则不多于5万人,拥有火炮口径不得大于75mm,坦克不得超过80辆;要塞区暂停扩建。

更具体的来说,首先,法国国防经费的大头就没有到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采购上,而是在马奇诺防线和现有员额和装备的维持上,因为法军30年代面临严重的兵员缺口,其次,装备采购在1936年前并没有最大化利用现有经费。

如今大敌鼾卧身侧,如今景象,又岂不是亡国之象?

相比之下,海对面的英国人就要有条理且从容的多了。

从1934年起开始筹备再武装,36年开始执行,包含了英帝国的各个部分,1定程度上也拉动了1些新兴工业的发展。

除了巴丹要塞区和科雷吉多要塞区,该地基本可以视作非军事化。

但这两块要塞区也并不是好相与的,巴丹半岛正对马尼拉,美国在这里修建了1条由少量永久工事和大量半永久工事组成的预设防线,严苛来说不算是要塞。

而科雷吉多要塞区则是正儿8经的要塞,其基于1座岛屿修建而成,长约5.6千米,宽约2.4千米,位于马尼拉湾入口处,与巴丹半岛隔海相望,美国人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永久工事,同时布置有强大的岸防炮。

在其范围内便有著名的“德拉姆堡”,将1座礁石小岛变成了1座形似战列舰的要塞。

但总体上的威胁已经小了很多了,在条约时代,他也至多只有自保的能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