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德国的动作(第1 / 2页)
“5部长,德国人看起来诚意很足啊。”单启云望着远去的外交部车辆。
“军部对于此次交易的看法呢?”
“如果德国人愿意将那套雷达拿出来,这场交易并无不可。”
作为曾经的战列舰主官,单启云很清楚这样东西会对海军,尤其是战列舰部队造成怎样的影响。
很显然,德国人也不准备在中国这1颗树上吊死,如果无法获取先进的经验,自行摸索也同样不耽误。
而对于航母的发展,德国也更青睐装甲航母,以期获得足够的生存能力,但在这方面,工人海军的进展还是比较有限的。
非不为,实不能为也。
德莱特少将在见到国防军提供的图纸卷宗之后,立即开始翻阅,而海军部代表单启云则在1旁陪同。
这位少将指挥官曾担任过“红色基尔”号的航海长,也参与过“7月革命”号的重建工作,对于大型舰艇还是有着1定的认知的。
战列舰对于德国来说其实比航母更重要。
德国人在潜艇领域钻研颇深,自然也清楚,在大西洋的潜艇战固然有先天的优势,潜艇出港1两个小时即可遇到船队,相比于几乎无法维持破交的印度洋和出港1天半天也望不到1艘船的太平洋,这实在是1笔极划算的买卖。
但德国人显然也明白,相比于太平洋畔的中国,己方的潜艇部队更容易遭遇英美的系统打击,其本质是夺取1个战略空窗期的工具,越过这个空窗期,敌人的反破交作战体系搭建完成之后,破交作业将遭遇极大的打击。
因此,无论是从短期的作战需求,还是从长远的海军发展,工人海军都必须掌握制造先进大型水面舰艇的技术。
但是,军费是有限的,虽然红色德国的行国家效率要高于德3和德2,但底子就在那里,外交环境就更是令人头疼了,因而每1分钱都是宝贵的。
“不错的设计,只是被关在了笼子里。”德莱特点了点头,似乎是表示了肯定。
不过,仅从这上面,德莱特并不能得知黑龙江号的电气设施、火控计算机和雷达等技术的具体情况,而从舰体设计来说,其较低的干舷和较差的稳定性很显然不能够满足北海的作战需要,但其动力系统的布局、防护的设置等都是值得关注的。
很快,德国人又提出了上舰参观的请求,而海军也没有拒绝。
“当然没问题,德莱特先生,我们会安排1个合适的时间,供各位参观我们的舰船。”
在简短的对话之后,单启云与众人1道送德国人离开外交部,目送其登上轿车。
德国海军目前现役的水面舰艇中,大部分都是驱逐舰和轻巡洋舰,包括79艘驱逐舰和8艘轻巡洋舰,当然,这个驱逐舰是指广义上的驱逐舰,既包括吨位在1000吨以下的类似大型鱼雷艇的产物,也包括1000吨以上的我们所熟知的驱逐舰制型。
德国的驱逐舰设计较多的参考了定海级,相对来说,质量还算可以,浪费吨位的行为还是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更大的舰艇德国自然也有尝试,3十年代初,德国计划开工了1艘“重巡洋舰”,名为“红色基尔”号,但这艘重巡实在是有些太大了,标准排水量直接干到了2万吨以上,装备3座3联装283mm舰炮。
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建造了两艘正常1些的重巡洋舰,除了造价控制的比较好,其他的跟希佩尔海军上“当”级倒是没有太大的差别,增强了1点水平装甲和鱼雷防护,但依然没有舍弃老旧的全面防护思想。
主力舰方面,德国翻新了两座还未下水、尚且算是完好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将其命名“7月革命”级,如今又开工了1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由于工人海军不受限制,所以该舰还是用上了350mm舰炮,并且计划安装多型先进的火控雷达,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