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慈父 1(第2 / 3页)
记慈父
我小时候,一个做父亲的就象电冰箱里的灯,家家都有一个,可是谁都不知道冰箱门关上以后那盏灯在做什么。
我爸爸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看见大家好象很喜欢。谁都打不开的罐子他能打开;家里只有他敢独自到地下室去。他刮胡子刮破脸,谁都不会安慰他或大惊小怪。
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呢?沃沦的父母回到家后,坐在桌边,缄口不言,饭菜也吃不下,两人心里都翻腾着福兰克的那句话。最后妻子打破了沉默说:“福兰克是个好孩子,癫痫是脑子受到损伤引起的,其实任何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假如我们自己有个孩子,谁又能保证他完美无缺呢?”
就这样,福兰克成了他们的继子,一家四口高高兴兴地到加利福尼亚去了。由于生活安定,福兰克的癫痫发作愈来愈少,病情也愈来愈轻了。
四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露西娅的孩子们都长大成人,遍布全美国。
伊万每年都要上露西娅的坟。他常常坐在坟旁的一棵树下,怀念妻子和过去的生活。他被病痛折磨,却始终沉默着。他坚守和妻子订下的誓约,不去找孩子们。
收养乔伊斯的夫妇已经是爷爷、奶奶了,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离开了父母。乔伊斯的新父亲说:“我们原来有个女儿,可她在乔伊斯这么大时就不幸夭折了,我们虽然已是桑榆之年,但还希望有个孩子。”
寒冬临近时,乔安娜、弗吉尼亚、卡尔、小伊万、沃沦、福兰克还没有找到新的家,露西娅的病情日趋恶化,但她仍不愿降低标准。一对富有的夫妇在答卷上写道,“教育无关紧要”,因此被拒绝了。还有一对有钱的夫妇开着崭新昂贵的汽车来到门前想收养沃沦。但他们要切断沃沦与过去的纽带,甚至还要把沃沦的名子改掉,露西娅断然拒绝了他们。她安慰孩子们说:“你们不要担心,妈妈一定会给你们找到美满的家庭的。”
不久,家住离奥托姆瓦市200哩以外的一个小镇子上的承包商理查德·汤姆斯和他的妻子来到露西娅家,他们想收养乔安娜。乔安娜是弗雷夫妇的长女,她性敏多慧,小小的年龄就为父母分担忧愁,领着弟妹们伴随着父母度过了艰辛的日日月月。她来到汤姆斯家后过上了舒适无虑的生活。她虽然在妈妈患病期间休学一年,但她发奋刻苦,两年后又成为中学班上的佼佼者。
汤姆斯夫妇领到乔安娜,不禁庆幸自己交上了好运,接着他们又到处奔波,为弗雷夫妇剩下的孩子找去处。弗吉尼亚、小伊万和卡尔相继在一星期里成了汤姆斯夫妇的朋友和邻居家中的成员。几天后一位年轻的小学校长和他当教师的妻子领走了沃沦。
现在只剩下6岁的福兰克了。福兰克患有癫痫症,露西娅无论和别人怎么解释福兰克有多么可爱也无济于事,谁愿意要个包袱呢?她只有寄希望于社会福利机构了。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她把福兰克送进了一家残废儿童医院。
一九六六年,伊万出席了一个群众集会。一位妇女带着个4岁的女孩坐在旁边。“这孩子多漂亮!”伊万情不自禁地看着她那一头美丽的红发。
“这是莎里,”那妇女说,“您的外孙女。”
伊万一时不知所措,两眼热泪涌出。
几天以后,乔伊斯带着女儿去看望了父亲。她坚决地说:“我们在哪儿分离,就在哪儿重新团聚!”
孩子们长大后,多数都找到了伊万。他们完全理解父亲,他为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贡献并不亚于自己的母亲。一九七九年,伊万以平静的心情离别了人世间。
三
春夏交接时分,露西娅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梦绕魂牵,多么希望再见孩子一面啊。她不顾医生和丈夫的劝阻,拎起一只皮箱就上了公共汽车。露西娅挨个来到了九个孩子的新家,她对一切都很满意。别人都以为她和孩子们一定难舍难分,摧心断肠,可她却谈笑自如,就象是一位蔼然可亲的前来走亲戚的姑母。
回来不到一个星期,露西娅带着微笑,无牵无挂地离开了人间。那是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五日。
葬礼那天,天气十分炎热。露西娅安葬在一面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她的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养父母围着坟墓,唯有伊万独自一人老远地站在一边。葬礼结束时,他抬起头最后看了孩子们一眼,转身朝着空荡荡的小屋走去。
那年夏天,收养沃沦的夫妇准备迁居加利福尼亚。临行前,他们领着沃沦进行了一次巡回告别访问。最后在儿童医院里,福兰克拉着沃沦的手悲伤地问道:“我为什么没有一个新妈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