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人心不足(第2 / 4页)
王熙凤倒不是怕贾琏,只是敬着他,既然这么说了,也没再说话。只是银子没了,她心里难受。
贾琏的话直指问题核心,张庭恩何尝不知呢?知道归知道,如何去做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不是说宵禁么?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有特权者存在的。
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在,官绅豪强,怎么会不鱼肉百姓呢?我就是要欺负你,你还没法子反抗。
次日贾琏早起,日常健身后,更衣上差。
贾琏明白了,笑着解释:“这事情没跟你说,实在是不能跟你说,你心里有数就好,冬菜的银子,别惦记了。”
越想心里越不舒服的贾琏,觉得还是要加大对贾蓉的扶持力度,虽然他的xp不那么光彩,但想到这个就舒服多了。
妙玉的事情,王熙凤都知道了,说明贾府里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了。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存在,个体受了委屈,还能发出点声音来,这个时代,普通人你上哪去伸冤?
袭人为何走神,盖因今天在外面听别人说了,麝月与李嬷嬷吵架,那李嬷嬷骂的有点难听,说什么不似姑娘身,狐狸精坏了二爷的元气。
尤其是民告官,杨乃武姐姐为了鸣冤,去滚钉板,敲登闻鼓。就这么一个程序设计,皇权哪里考虑过底层百姓的死活呢?周朝延续了明朝的一些恶劣的规矩,百姓日常见官可以不跪,但上了堂就必须跪,为了所谓的朝廷威严。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王熙凤自然是刻意的,笑嘻嘻的坐着,双手比划道福:“给爷请安了!”
别说商人了,即便是一些士绅,被官员盯上之后,照样被罗织罪名,整的家破人亡。
王熙凤明显的露出失望之色,犹豫了一下,眼神看看四周,众下人立刻退下后,王熙凤挪动屁股,挨着贾琏坐下,凑近了低声问:“可是东府敬大爷那事情闹的。”
你还不能说朱元璋苛待官员,因为按照明朝官员的俸禄,养活一家老小是足够的。
贾琏叹息一声,人啊,你都做了兵部尚书了,还不愿意承担风险么?
确实如此,别看贾琏事事把皇帝的利益放在前面,不是他有多忠诚,而是在求生!看过原著,贾琏知道贾家是个啥情况,本朝最大的boss,一门心思打压贾家,这日子还怎么过呢?
袭人立刻回魂,哧溜一下起来,伺候贾琏梳洗更衣,晴雯在一旁打灯笼,贾琏随口问:“香菱呢?睡着了?”
就贾琏做的事情,考中状元的事情,反而是最看运气的。
朝廷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治理成本就会大幅度增加。
当然贾琏的话,也没有说透。本质上是经济发达的江南,追求与之财富相匹配的社会地位。
贾琏不是乱说的,史书上是有前车之鉴的。王安石变法期间,就有类似的案例,官员为了政绩,多收了地方税收。打个比方,一个地方有五百万亩土地,官员没有去清丈土地,却虚空收税,五百万亩当六百万来收。因为是留官制度,地方官几年后调走,无论是得到了政绩,还是捞够了本钱,都有动力去做这些事情。
当然贾琏也不恨皇帝,也不敢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