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354章 托付

第354章 托付(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

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后世的夏国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夏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所以宣德炉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非常高,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后世2008年,在香江地一次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其中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三足盖炉以1.168亿港元成交,刷新了夏国金银器世界拍卖纪录。

刘之野沉浸于收藏界多年,此番终得一见真正的明宣德炉,此等珍稀古董艺术品,在他的浩瀚藏品中亦属凤毛麟角。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它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论及能与之并肩的,恐怕唯有他那件举世闻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了,两者皆是收藏界不可多得的瑰宝。

实际上,在此之前,他也曾入手过一尊“宣德炉”,然而,后经“破烂候”这位行家鉴定,那不过是乾隆年间的一件仿制品罢了。

当初,得知鉴定结果后,刘之野的心中难免泛起一阵失落。

随后,他自嘲地摇了摇头,心想:区区三千余件宣德炉,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能留存至今实属不易。若非如此珍贵,又怎会在明末清初就引得官方以及民间进行大量仿制呢?

此刻,刘之野的夙愿终得实现。其鉴定技艺已臻宗师之境,有这份自信,他自然是胸有成竹。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帝见到这批自己亲自过问的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很有成就感。

这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

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