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下馆子”(第2 / 7页)
闫闯时常拿这事儿打趣“狗剩儿”,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却也因此在“狗剩儿”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狗剩儿”长的身材魁梧,五大三粗,往那儿一站就像只小野猪似的。
所以这种衣服做的要稍微中性一点儿,男女都适合穿或者只要稍加改动就可以男女都适合穿。
像“狗剩儿”就比较惨,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所以总是捡他们穿剩下的。
直到“狗剩儿”上了小学跟他二哥一边高了,才算是穿上件像样的二手衣服了。
男孩子嘛,总是淘气,蹿高蹦低的,再加上穿的是旧衣服,难免到处是破洞。
这年月服装厂推出了一款产品,补丁包。
男孩就乱了,叫什么“大(小)军”、“建国”、“爱国”、“刚子”还好,听到“三蹦儿”、“狗子”、“三德子”、“二达子”就有点儿“悲催”了。
有的家庭孩子更多,最多有十二个孩子的,叫起来得有底气,起码得叫四五个数!
老闫家都是文化人,这给孩子起名当然不会差到那儿去。
作为长子长孙的大宝,学名就叫闫闯,听着就非常有气势。
闫闯的一个小学同学小名叫“狗剩儿”,据说名贱好养活!
就是用做服装剩下来的边角料,做成一个个补丁,补丁上印上各种图案,一般是小动物图案,一包二三十个。
因为是拿边角料做的,所以不要布票,很受妈妈们欢迎。
但凡“狗剩”衣服上裂了口子或者有破洞,他妈也不用费心,一个补丁贴上去,然后沿着补丁的边沿用缝纫机砸一圈,省时省力。
当然,最后“狗剩”少不了不免被唠叨一顿或者屁股和扫帚疙瘩来几次亲密接触。
反正就是上了小学,“狗剩”的身上挂满了各种小动物,左膝盖是一只河马,右膝盖是一只大象,两个胳膊肘是两只猴子,左胸前是一只长颈鹿,闫闯于是送他绰号“动物园”。
这年月也没有这么多服装店,更没有淘宝,虽然有服装店,但是这时候的服装店大多是卖正装的。
买正装的人,也是买来在某些重要场合穿的。
例如,“狗剩儿”的老爸就有一条深蓝色的毛料中山装,他买来一般都是在同事们婚丧嫁娶这样的筵席上才穿上,平时就是整整齐齐的叠好了,装上樟脑球,压在箱子底下。
普通人家的衣服大多是自己做的,或者买了布然后找裁缝铺的人量身定做。
家里要是孩子比较多,那就一身衣服老大穿完了,老二穿,老二穿完了老三穿,所谓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