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身后名(第1 / 2页)
“今日能听到许员外这番话,老夫就算死也值了!”王景弘已经看淡了生死,完全不忌讳说这些。
又聊了一会儿,王景弘问道,“许员外这次来南京可是要办什么事情?老夫虽然已经不问世事多年,可多少还有一点儿面子,要是事情不大,老夫就帮你办了吧!”
王景弘知道许长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向他卖好,他今天高兴,也不在乎送许长生一点儿好处,到了他这個年纪,所求的不就是个高兴么?
再说了,许长生区区一名商人,又能有多大的事情?估计都不用王景弘亲自开口,他那个当锦衣卫千户的孙子就能把事情办了。
谁知许长生的回答却出乎了他的预料,“实不相瞒,小可听说王公归隐牛首山之后,一直在潜心编纂一部记录八下西洋的鸿篇巨著,小可对西洋药草颇有兴趣,不置可否有幸抄录一份?”
论地位,王景弘当过南京镇守太监,论钱财,他曾经多次率队远航西洋,就算再清廉赚取的财物也够他们王家挥霍几辈子的了。
既富且贵,过继来的儿孙也得了锦衣卫千户的世职,只要大明还在,他的后代就有铁饭碗,他的香火祭祀也不会断绝。
人到了这个地步,唯一需要牵挂的可能就是身后名了,可惜文人和太监天生不对付,想要在后世留下一个好名声并不容易,王景弘对此一直深以为憾,直到今日许长生的到来。
许长生先前送上的那首诗,和刚才说的那番话,让王景弘看到了一丝新的可能,要是没办法让文人传颂自己的名声,那么在医药行留下些许薄名或许也不错啊!
“昔日博望侯凿通西域,带回了苜蓿、没药、没石子等药材,如今郑公、王公带回了胡椒、丁香、豆蔻,若是论起功绩,郑公、王公丝毫不弱于博望侯,可惜世间赞颂博望侯者多矣,却少有称道郑公、王公之文字,小可一直深以为憾!”许长生真心实意地说道。
“嗯?”听闻此言,王景弘原本浑浊的眼睛突然变得锐利起来,目光如同利剑一般盯着许长生。
以文人的尿性,放个屁都能写出花来,然而郑和、王景弘做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大明的文人们竟然全部无视了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有名气的诗词,唯一一首后世有记载的还是明宣宗朱瞻基的《赐太监王景弘诗》。
幸亏许长生前一世爱旅游,他去福建龙岩漳平王景弘庙参观时,见过几首现代人写的诗词,从中选了一首改了改,方才得以进门。
如今整个大明,没有谁比他更清楚郑和、王景弘远航西洋的重大意义,要是大明能延续他二人的丰功伟绩,继续向远洋进发,或许刘慈欣《西洋》中描绘的景象真的能发生。
可惜自从王景弘第八次下西洋之后,终大明一朝,就再也没有开启过大规模的远航探险,华夏错失了一次重大历史机遇,逐渐被西方所反超。
王景弘知道许长生是在吹捧他,可许长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挠到了他的痒处,现在许长生又把他和博望侯张骞相对比,王景弘整个人都好像飘在云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