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海宁县(第1 / 2页)
要是连举人都不是,那就有多远滚多远,人家连这个机会都不会给你!在严嵩上台之前,没人敢这么卖官!
浙江距离上海、扬州都不远,太仓顾氏也有后人散布在浙江省内,而且从浙江沿海出发,不需要航行多远就能找到许长生给他针路图上的标志性地点,从而顺利抵达南洋。
因此浙江便成了顾家父子的第一选择。
“我这些日子已经和吏部文选司郎中的管家搭上关系,等明日便送上重礼,问问他如今浙江有哪些县有缺,等问好了咱们父子二人再好生参详一番!”顾父这些日子可没闲着,一直在京城跑门路。
吏部文选司和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司、兵部武库司并称大明四大肥差,进京才几个月,就能跟文选司郎中的管家搭上关系,顾父也是厉害。
先前只是送点见面礼先留个印象,如今顾镜考上了,那就得下重注,顾父送上厚礼,很快就拿到了想要的名单,甚至连分配到这些县的价格都打听到了。
考中三甲进士对顾镜而言甚至比二甲还好,因为按照惯例,一甲进士初授翰林修撰、编修,然后在翰林院熬资历,侍讲、侍讲学士一直到翰林学士,再转太常少卿、太常卿、礼部侍郎,最终入阁。
从这一条来看,大明的官员培养体系是不如大宋的,大宋再烂也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惯例,非常强调宰执的地方工作经验。
不管到底有没有在地方上好好干,起码大宋的宰执都在多个地方任过职,到了朝堂上也不至于对基层情况一无所知。
大明就没这个惯例了,除非是遇到张居正、三杨这种天纵之才,不然的话,选出来的阁老很难对基层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容易被地方官员忽悠。
二甲进士要是没选上庶吉士的话,则要先观政半年再任官,最常见的初授官是六部主事,然后沿着主事、郎中的路子往上爬。
跟大清比起来,在大明买一個知县要便宜得多。
乾隆年间,买知县实缺要4620两银子,光绪年间价格下跌也得近千两。
而现在管家给出的价格竟然只在二百两左右,根据具体县的好坏略有区别,贵的多个几十两,便宜的少个几十两罢了。
当然,这主要是顾镜已经有了当知县的资格,现在只是选个地方而已,所以便宜点儿。
如果他是举人,价格就会翻上好几倍。
三甲进士很难留在京城,基本都是去地方上当官,最常见的初授官是知县,再沿着知县、州同知、知州、府同知、知府的路子往上爬。
顾镜要是考上一甲那就啥也不用说了,安安心心在翰林院熬资历就是,阁老的诱惑可比发财大多了。
可惜没有,那除非是选上庶吉士,不然他宁愿当三甲进士,因为在六部慢慢往上爬既要时间也要运气,与其如此,还不如到地方上当主官发大财。
顾父这次也跟着进京,收到喜报后大喜过望,“好好好,现在就赶紧走动走动,务必要把你分配到浙江靠海的县去当知县!”
大明有回避之制,官员不能在本省任职,顾镜户籍在扬州府,归南直隶管辖,上海县也在南直隶,所以他想回上海老家当知县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