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八识规矩颂 > 2. 第2集《八识规矩颂》

2. 第2集《八识规矩颂》(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菩萨说:你这个翻译经典的功德太大了,你今生要往生净土了,但是你过去,所有一切损恼众生的恶业,必须以现在小小的毛病把它给消灭掉。你再忍耐一下,你要把你过去所有损恼有情的这些罪业把它消完以后,你就能够往生净土了。

那么这个梦以后,他就得到很大的加持,原来是重报轻受。所以他就后来就把《大品般若经》翻完以后,他没多久,就念那个南无弥勒菩萨,就往生兜率天了,那个时候是年岁六十三岁。他四十四岁归国,六十三岁往生,那么总共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有十九年是翻译经典。

我们看这个玄奘大师的传记,很有个感觉,就是大师从十二岁出家的求学,乃至于到印度取经,乃至于参访善知识,归国的翻译经典,他似乎没有什么多少的信徒,没有听过他有什么重大的信徒护持他。他在译经院的时候,除了唐太宗召见以外,他什么人都不见,他一生当中就是整理教典。从他十二岁出家到六十三岁往生,游心法海五十年,五十年的时间在法海当中自受用、他受用,影响着中国佛教是非常的深远,所以这件事情值得我们的注意。当然他今天会有这样的行为,跟他的愿力有关,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这个可以看的出来大师心中的愿力。

所以后来尊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之宝,因为他翻译的经典对我们中国佛教影响太大,特别是唯识宗这个宗派,所以大师的愿力真的是挽救了中国佛教。

所以说这个世间上的事情,虽然讲末法时代,但是事在人为,我们有这样的愿力,就能够改变局势的。那么大师有这样的一种坚定的愿力,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而放弃了这样的一种荣华富贵,那么唐太宗也只好尊从他的志向,就在这个长安建了一个译经院。

这个时候唐太宗准备要东征高丽,他就把宰相房玄龄叫来,叫房玄龄要完全配合大师在长安建这些译经院的一切事宜。那么这个时候就召集了全国五百多位高僧,经过十道的手续,从最初的翻译乃至于最后的润饰,那么就是次第地翻译经典,那么最后再交给唐太宗下圣旨来颁布流通,总共经历了十九年的时间。

译出的经典有《大品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及《大毗婆沙论》等七十五部。

那么这个大师译经的情况他是分成三大阶段的,第一次他所译出的经典是属于瑜伽,唯识瑜伽的思想,这个时候以《瑜伽师地论》为主,那么包括了《显扬圣教论》跟《摄大乘论》等等,这个当中所花了五年的时间,来译出瑜伽的思想。因为大师的思想是以瑜伽为主,所以他先翻译瑜伽的思想,当然主要是以《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为主。

这个是大师他在临离开印度之前,他所参加的一个法义的辩论大会,这个时候对整个印度的佛教有很大的贡献,特别对大乘佛法有很大的贡献。那么这以上是说明印度的求法情况。

再看第三段,他回国的情况:

其后归国,为太宗及高宗之所钦重,赐号三藏法师。

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于长安建译经院,并下诏翻译经论,历十九年,译出《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及《大毗婆沙论》等七十五部,其中盛弘法相唯识之法义,后人尊为唯识宗中土之初祖。

大师在印度待了十七年,就在贞观大致上是十九年,有些地方说十八年,在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归国,那个时候大师已经四十四岁了。那么那个时候他归国以后就蒙唐太宗的召见,为唐太宗跟他的儿子唐高宗之所钦重,赐号为三藏法师。

第二个他翻译的是《阿毗达磨》的思想,就是《俱舍论》和《大毗婆沙论》,那么这当中花了十年的时间翻译,因为《大毗婆沙论》两百卷,花了十年的时间翻译《阿毗达磨》。

那么第三个阶段就翻译《大般若经》的思想,就翻这个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总共花了四年。五年——十年——四年,总共十九年,那么翻出了有七十五部经典,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太大了。

其中盛弘法相唯识之法义,后人尊为唯识宗中土之初祖。

这当中以《瑜伽师地论》为主,对唯识的弘传有很大的影响,后人尊为唯识宗在中国当中的初祖。

大师在临命终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我们也提一下,就是到晚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唐太宗已经往生了,他的儿子唐高宗即位,唐高宗也继续护持他翻译经典。不过这个大师在翻这个《大般若经》的时候,到最后的时候身体出了毛病,他生病,生一种冷病,这个冷病一发作的时候,全身都颤抖,不能呼吸,呼吸困难,就像气喘一样。那么这个时候他是很苦恼,因为他知道他的日子不多了,生这个病就使令他翻译经典经常要中断。这个时候他就求佛菩萨加被,晚上就做一个梦,梦到两个菩萨坐这个大莲华乘空而来。

大师回国的时候,唐太宗那个时候刚好是要集合军队要去东征高丽,那个时候刚好是在筹划这件事情,军务非常繁忙,但是大师回来以后,他马上召见大师,就跟大师一谈,从白天不知不觉就谈到晚上,还好是旁边的宰相房玄龄的提醒,说国王现在很多事情要处理,等你处理。这个时候皇帝就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

那么谈得很高兴,唐太宗很欣赏大师的德行跟学问,就劝他还俗来帮他处理他国家的大事,总共两度。刚开始回来的时候跟他谈完了以后,第一次劝他,到太宗晚年的时候,他又劝他一次,但是大师都拒绝了。他怎么拒绝呢?

他提出一个理由: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而固辞之。大师的意思,希望能够守戒缁门,阐扬遗教。希望能够在出家僧团里面好好地持戒。为什么好好持戒呢?为什么不还俗呢?为了要阐扬遗教。因为大师的本愿是要弘扬佛陀的圣教,就是他还俗以后不能专心的弘扬圣教了。

所以这个人的愿力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这个大师的一生,从最小的十二岁出家,立志学道以后,乃至于他到印度的求法,乃至于在印度当中很多国王都要把他留下来的,用很好的利禄来留他,但是他都不为所动。当然我们不知道大师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是都是他的愿力在支持他,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教。如果大师那个时候还俗,那我们中国佛教就糟糕了,整个般若系,整个唯识的经论都得不到翻译了,对整个大乘佛教,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