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承明之治 > 第38章 成人典礼

第38章 成人典礼(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小俩口接过各自的东西,随即手中托盘不动,而躬身致谢行礼。这样,才算是结束。复杂吧?复杂就对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想想都头疼。

这一切结束后,还有闭幕流程。加冠结束后,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这个人选,是李承乾的叔叔,李孝恭来的。说的一大堆,其实就是祝愿和叮嘱李承乾你长大了,要成熟了,做事要稳重了之类的。郑丽婉的祝辞是由她的父亲,郑仁基来的。毕竟,在老李家爷爷、爸妈面前,郑仁基比不了。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饮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

后面这些都没有发生,没错,去见长孙和郑丽婉的母亲这些乃至后续的都没有。随后,李承乾和郑丽婉一同躬身退出祖庙,来到外面,在所有见证者的目睹下,朝着众人行了一礼以示谢意。

李承乾身为男主角,肯定要搞事情,不然不符合故事的需求。李承乾随即仰望苍天,合手作戢,高声开口...

皮弁其实就是帽子,唐朝的帽子实际上就是大家熟知的乌纱帽,规定只有官员才能使用,而且那时候不叫乌纱帽,叫做幞头,北周兴起的,又叫折上巾、软裹。而李承乾的帽子,是编缀了玉石珠宝点缀的,但一般都是放着,不会带的。

还有这个爵弁,冠名,爵,通“雀”故亦作“雀弁”。 比冕次一级,形制如冕,但没有前低之势,而且无旒。色如雀头,赤而微黑。其形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做成。这里说的长与宽指的是爵弁顶上的板状物的长宽。李承乾的爵弁是有冕旒的,但没有李二和李渊那种数量多、长!这一点,希望大家不要搞混。

接下来说有关郑丽婉的成人礼,按照礼制,寻常女子换个发型,家境好加些发饰和簪子等等。郑丽婉不一样,她是准太子妃,以太子妃的身份成人,那么需要加冠凤屏,和长孙不一样的是郑丽婉是四屏。

在国家的重要仪式上,不但皇帝、皇后要出席,皇太子和太子妃也要出席,太子夫妻通常坐在帝后的左下方。太子衣装与皇帝差别除却颜色深浅不一致外,几乎没啥大的区别。太子妃也同皇后一般,身着凤冠霞帔——只是皇后的凤冠是“六屏”,太子妃的凤冠是“四屏”而已。

当然,这所谓的凤冠是明朝兴起的,唐朝时候没有这说法。实际上,郑丽婉是由长孙皇后亲自为她编织发型,给她戴上各类发饰和发簪就可以了。至于赐予什么衣物之类的,流程里并没有这些。

“唐太子承乾,今有一请,为人子女所起。恭请,天道垂聆。”

众人都有些摸不到头脑,但也没有多说,看着李承乾接下来的表演。下一刻,苍穹变化,漫天云彩汇聚化作旋涡盘旋,狂风大作,令人咂舌。

“谢过天道尊者!承乾唯有一请,孤之慈母不易,阳寿亏损而无安康,故此诚求以己阳寿反哺我母,以求世俗常情之孝悌之道,万望天道应允,承乾不胜感激!”

唐代皇后服饰主要是三种:袆衣、鞠衣、钿钗襢衣。讳衣是受册、助祭、朝会大典时用的。深青织成为之,上画晕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脯领,朱罗毅嫖和撰。鞠衣由黄罗帮成,不画采,蔽膝,大带,革带,局随衣色,是亲蚕时服用的。钿钗襢衣主要用于会见宾客,十二钢,服用杂色不施采,加双佩小缓,去局加履,首饰大小花十二对。

但李承乾和郑丽婉这俩小夫妻,都有自己的心思,每一个穿啥五颜六色的说法,统统一袭黑衣搭配,显得纤细而又神秘。李承乾额外披着披风、郑丽婉披着黑色霞帔。

披风想必不用解释,大家都理解有个概念。霞帔的话,最早由南北朝时期的帔子演变而来,发展到隋唐时期唤做霞帔,造型类似于现代常见的披肩。但相比现在的披肩,霞帔要宽大的多,两边披在肩上,前方长到脚底,后方类似披肩和前方一样直达脚底。

李渊亲自为李承乾带上玉冠,插上发簪固定发髻。长孙皇后亲自为郑丽婉编织发型,随后为她将发簪和步摇、珞璎等等挂饰佩戴起来。李渊从一旁老李手中的托盘上,将太子印玺、皮弁、爵弁一并交给李承乾。长孙皇后则是从一旁的左凤仪手中托盘内的步摇、发簪、发饰、挂饰珞璎等等,给郑丽婉戴好,最后把太子妃印玺如同李渊一般,以红托盘的正式形式交给郑丽婉。

“谢过皇爷爷、父皇、母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