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承明之治 > 第143章 夫妻议政

第143章 夫妻议政(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李承乾点头:“你做打算吧。”

郑丽婉放下毛笔挖苦道:“昔日你执意要把天下退役将士招来,如今这庞大的人口积压,就让经济圈人口达到两百余万。贞观十三年,全国户数三百零六万七千零四十二户,全国人口也就一千四百七十二万余。这两年,哪怕天下承平日久,把大量危险挡在外部保证了内部的生产环境,加上吐谷浑、高句丽两处,人口撑死一千八百万以下。你把两百余万人口供养在长安附近,若非盐路、土豆、市场产业改制,咸阳早就坐吃山空了。”

换言之可以理解为,大唐如今天下十道,各道人口也就在一百三十万左右,高句丽人口比较多,原本差不多三百万来万,但架不住李承乾一次东征战略,在短短的半年内,借助十余万塞外游牧和冬季天灾的双管齐下,一次性把高句丽人口锐减了百万有余。

不要小看高句丽,人口三百余万,号称城池一百七十多城!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朝,都如此针对高句丽的原因,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一个不注意就能瞬间侵略河北道,侵入河北腹地。否则李承乾也不会制定东征联军的戏码,破阵军的加持下,以及新罗联手,还有塞外十余万游牧三方围剿,才终于一鼓作气不给高句丽反应机会比他们掐死在摇篮里。

古代人口锐减,战争反倒不是大头,真正锐减人口的利器是天灾!战争你躲进深山老林,还能有一线生机,寒冬、自然灾害、歉收导致粮食锐减,那是无差别全覆盖打击,一饿一大片,一死一大片。

唐朝初期,并不限制民间的盐铁,李承乾也只是让朝廷下场,作为一种监督和遏制民间的盐铁。俗话说得好,两难难全取折中,咱们向来比较倾向折中的方式。私自开采,没出事还好,出了事情被发现直接哐铛入狱,乃至相关百斯骑、督查院等监管机构,一律连坐!

李承乾转而说道:“还有高原地区的那些难民,积压太久也是一个问题。”

郑丽婉:“很简单,听话的做屯田兵,不听话的直接送塞外。”

有自组织的流民,不服“王化”,不愿编户,不想纳税,还对抗官府。参见明朝对待十堰地区聚集的几十万流民,首先是打服,然后有家可归的发送回家,无家可归的遣送到有荒地的地区开荒,总之要编户齐民,纳入可控,不可控地区尽量别留人。后面十堰周边开发起来了,官府就干脆在本地新设治所,把本地流民田产统统记录在册,彻底管辖起来。

如果流民变起义军了,攻城掠地破坏统治秩序,在镇压成本低的时候,基本毫无例外进行镇压,否则就抚剿并用,最后收到的人口,有的收军队,有的去屯田,有的被砍头,有的被发送为奴。

古代盛世养兵基本上是最少都要二十户养一个兵,唐朝因为披甲率等原因,造就了百户养一兵的情况也很常见。而如今,一千八百万人口供养全国脱产的四十余万部队,若非土豆、盐路、市场产业改制、塞外畜牧支持的加持,这一千八百万人口撑死最多四百五十万户,供养四十万大军基本上是极限了。想要再提高一些,那就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而这就是改革地方制度的原因。

因为军制改革和铁矿开采的铺垫,不然军备方面卡着脖子,李承乾就要愁死,能养个十万大军就已经很不错了。

郑丽婉的法子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古代只有这种法子了,而且经历了历朝历代上千年的实践!那些难民,听话就送去屯田,不听话直接送塞外,让他们知道人心险恶,不要给脸不要脸。因此,这种措施,需要调度军队,而且按照规模来恒定,规模小就地方处理,规模大只能由中央派遣重兵镇压,强制处理!

李承乾点头:“好吧,不过眼下军备齐全的,也就只有北衙禁军了。如今南方难民规模大概也有个两万余人了,对多玛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朕派司御军府和破阵军第四旅去如何?

郑丽婉不在意的回道:“军方的事情你自己考虑,本宫不懂军事。还有,长安经济圈是时候划出来单独管理了,不然关内道的道府束手束脚的。”

李承乾:“嗯,按照各道的一级行政区来设立一个京畿道便是了,品级降低一级。单独设立一个京兆府就行,负责经济圈内的行政管理。”

郑丽婉:“另外,把咸阳哪里的人口疏散一下,以长安为中心,朝经济圈其余郡县分散,构筑一个环形人口聚落。长安人口五十五万、咸阳人口八十六万、洛阳人口三十七万,临近一百八十万人口,咸阳那里长时间下去,随着当地的人口倍增,供养压力会快速陡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