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承明之治 > 第155章 薏仁槟榔

第155章 薏仁槟榔(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李承乾点头:“两者都推广一下吧,着重在南方推行。近几年,南方人口也新增不少,将来农耕行业也能增加更多的方向。”

李承乾特地来御医署看这两类古代的药材,为的就是南方瘴气。所谓瘴气其实是原始森林中腐败后的动植物尸体,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加上南方气温高,形成的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众所周知,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以及山东一带,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对于淮河秦岭以南的地区知之甚少,加上山川河流的阻隔,导致中原人认为南方就是不毛之地,这才有了“南蛮”的蔑称。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北击匈奴的同时,派遣30万大军南征百越,不像北方一马平川的平原,南方多是丘陵、山林以及沼泽地貌,由于水土不服加上气候湿热,空气中弥漫着一层层“雾气”,士兵得病者极多。

由于当时人们认知不高,把这种“雾气”统称为“障气”,意思是这这里遇到了障碍,以此来解释患病的原因,由于它的致病率极高,因此人们后来把“障”改成了“瘴”。

在秦汉时期,一提到南方,不论是做官还是做生意,几乎没有人敢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先祖长沙王刘发被封在了湖南长沙,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湖南可是个好地方,可在当时,刘发正是宫女唐姬所生,不得汉景帝宠爱才被封在了不毛之地。

与此同时,李承乾则是在御医署和御医们研究几种药材。其一就是薏仁,其二就是槟榔。这两样东西,前一种许多人并不了解,后者槟榔是南方很多人都清楚的小零食,槟榔配烟,法力无边。

薏米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山海经·海内西经》:“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有木禾”,这里的“木禾”指的便是薏仁。此外据考古发现,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大量薏苡种子,距今已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

不仅如此薏仁还被视为是夏族的图腾植物,根据甲骨文文字记录薏苡生产贯穿夏商时代,可以推断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到了后世朝代薏仁更是走向餐桌成为了备受喜爱的食物,大文豪苏东坡便曾赋诗一首赞美薏仁“不谓蓬荻姿,中有药与粮。舂为芡珠圆,炊作菰米香”。

薏米营养价值高,除了被当作粮食煮粥做饭,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薏米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到:“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湿。增食欲,治冷气,煎服利水”。

槟榔最早出现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古印度的诗人马哥在诗里描述了士兵喝椰子汁和嚼槟榔的情景。但有考古直接证据表明咀嚼槟榔最早出现在菲律宾。

而后来东汉开国将军马援,当年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在被派往岭南地区时也含泪与妻儿告别,并非马援惧怕强敌,而是他知道,南方的瘴气能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

再者,历代文人墨客也把南方看作“人间地狱”,在唐宋时期,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往岭南做官,几乎没人敢去,偶尔有几个胆大的回来后也会大肆宣传南方的“瘴气”,诉说自己是怎么怎么样的死里逃生,重回中原。

就连从来没去过岭南的白居易也会写到“瘴地难为老”的诗句,当然了,白居易是道听途说,他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可见当时在文人集团,岭南是多么恐怖。

为何现在的南方没有了“瘴气”?其实这和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随着中原的战乱,为了避难,在西晋末年、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后,中国古代迎来了三次人口大规模迁徙。中原人不但带来了灿烂的文化,也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南方,为了生存,他们在南方开荒拓土,兴修水利,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被种成了庄稼,许多微生物、植物、昆虫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大量灭绝。没有了过多腐败的尸体,瘴气自然少了很多。

并且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以及经验的丰富,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发现咀嚼槟榔以及吃薏仁米能够有效的祛除瘴气,降低患病的几率。这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南方吃槟榔的人数要远远高于北方人的原因。

而中国最早的记载是汉朝,当时汉武帝发兵南越,用槟榔作为解毒药品,开始引进。到了南北朝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陶弘景《真诰》中把槟榔作为药物慢慢开始推广开来,而当时的部分上层人士中已经开始咀嚼槟榔。一直到唐朝,才在贵族中慢慢流传开来,槟榔作为礼节礼品款待客人,但那时还是作为药用为主。

到了宋代,槟榔才开始在百姓中流传,慢慢开始从岭南到其他省份的扩散。苏轼在儋州为官时,就曾写下《食槟榔》、《咏槟榔》等多首槟榔诗

后来到元朝时期,槟榔作为“土贡”供奉皇室。在明代时,槟榔已做为湖南当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到了清代更是把吃槟榔作为一种习惯,当时都有专门的槟榔袋子,但是也不是可以随便能买到的。

李承乾抓起一把薏仁,直接吃了几颗。生薏米偏寒凉,食用前最好炒一下或者直接选用炒制好的薏米。炒过的薏米更加温和,有助健脾养胃,祛湿效果更好,适用人群范围也更广。炒薏米的方法很简单,将生薏米放在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即可,待晾凉后便可装罐储存。

御医:“陛下,薏仁在咱们国内十分常见,要说选择哪一个在南方推广,卑职还是建议薏仁为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