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承明之治 > 第126章 近期安排

第126章 近期安排(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李承乾点头:“这样的话,需要增设南北市监总局,十道各自设立市监局负责辖区市场货物监管,才能有效调度其余地区的商品流通,让全国各地市场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

郑丽婉点头:“嗯。而且,朝廷需要一个总把手。这个把手,最好设立在长安为中心的经济圈内。”

李承乾恍然大悟:“加强全国经济监管。嗯...市产监吧,设立在长安西市,平日里负责长安经济圈的监管,同时负责总管南北市监总局,逐层下放。”

郑丽婉:“这样的话,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市产监刚好五监了。”

唐朝初期是没有军器监的,所以常说的九寺五监少了一个军器监。唐武德初年有武器监,后屡废置,开元三年(715)置军器监。郑丽婉当初兼任的火器监,隶属于火器司,直接挂名在北衙下辖,不在三省六部一台治下。

李承乾沉默不语,皱着眉头在那里思索。很明显,李承乾嫌弃速度太慢了,李承乾是最缺时间的人,他二十一岁了,历朝历代都可以说他是少年天子,可对于李承乾这个人本身来说,二十一岁真的是步入晚年了。九年后,李承乾三十岁,说不准哪一天李承乾就突然嘎掉了。

郑丽婉继续劝诫道:“本宫倒是有一个想法,但你估计不会乐意。”

李承乾看向郑丽婉,一脸洗耳恭听。

“先把文武学院弄起来,科举的事情先放着。科举这东西,用好了还好说,用不好容易把这些年民间的积累给挥霍一空。咸阳的印刷工坊虽然持续营业,但书籍传播出去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缺少利用书籍的人。天下读书人才多少?能用那些书的人才多少?而且,科举这事情最好的安排是集中在长安眼皮子底下实施,天下十道远方学子赶来也是一桩麻烦事。”

李承乾点头,思索片刻道:“那就按照丽婉你说的先扩大经济圈,再设立文武学院培养人才,逐步推进经济和教育的齐头并进。”

李承乾:“盐铁的事情,也要拉起来,不能只指望一个土豆市场。军方改革,才是重中之重。”

郑丽婉询问道:“你打算设立多少?”

“嗯...八方镇国军二十四万、设立军区制度,还有羽林卫,待到将来再做考虑。毕竟,如今还有破阵军和御骑军的存在,也要多少顾忌一下。”

二凤直接听麻了啊!好家伙,一开口就是二十四万常备军!放在唐朝以前,谁敢这么想?不过也是,如今大唐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塞外输血和土豆问世,农业产出近些年直接呈现直线飙升,要说养不起也的确小看如今的大唐了。配合着刚才郑丽婉说的以土豆为基础展开农业商贸,让各地农业土豆流通起来,倒也相得益彰。

郑丽婉:“对关内道辖区减免赋税,改为春秋纳税,逐步替换掉其余地区的租庸调制,借此机会再增加铸币收入,刺激其余地区的市场。扩大商会成员,着重对南方商贾下手,以此作为保底措施,避免经济过热。”

李承乾:“你的意思是...农业产出和市场挂钩?”

郑丽婉点头:“嗯,土豆已经在我国十道推广开来了,与其让各地土豆积累烂在各地粮仓,不如拿出来作为刺激全国市场经济的支柱货物。何况,咱们华夏大地历朝历代,皆以农业经济为根基不是吗?要论农业底子,咱们华夏大地说第二,谁敢称第一?”

郑丽婉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把产量丰盈的土豆,调度起来,作为硬通货流通全国各地,维稳全国平均粮价,而流通期间的商贸就会产生商贸交易,这方面也是巨额且可观的收入。随着市场的活跃以及交易的频繁,产值剧增就需要大量的货币投入市场,伴随市场稳定发展。

古代各地是不流通的,很多百姓一辈子都在自己的老家村落、县城、郡县,根本没有出过门。主要是利于管理,减小统治难度,在需要调度人力的时候,可以简单很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