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治国安邦(第2 / 3页)
杨安玄笑着伸了个懒腰,道:“愚此次从睢阳归来,感觉襄阳有些小了。”
“另外,能考中郡生之人皆是博学之士,愚打算从郡生之中选官,府县的功曹、录事史、议生以及主簿、县丞、县尉都可以从郡生中择优而取,相信不少人愿意尽早入仕,毕竟科举录用的人数不过十取其一,与其三年搏一次不如早些入仕。”
辛何心悦诚服地道:“主公说得不错。”
杨安玄道:“愚只是说个大略,具体如何实
施延茂与庆远(庾欢字)、元和(刘伦字)议定后再报愚便是。”
说罢科举,杨安玄看向习辟疆,道:“辟疆要重新核定刑罚,废除苛刑,愚从睢阳回转襄阳,一路视察刑狱情况,发现不少案件定刑过重,惩治过重,还有冤案。愚在许昌、南阳多次说过‘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你组织人手对刑罚重新调降,并对狱中罪犯重新审核,特别是死刑犯要奏报愚知,不可枉纵。”
“县生名额可入学庠为师、乡间教授蒙童、由县衙招用为吏”,杨安玄想了想道:“县衙每年要对县生进行考核,考核优秀者推荐前往郡中考郡生,两次皆不合格则罢黜县生资格。”
杨安玄想到官学不兴,郡县官学几乎形同虚设,自己大力推广儒学,在各县兴修学庠,这几年自己治下官学才逐渐兴起,县一级的官学暂由主簿管辖,显然已不再合适。
想了想,杨安玄道:“各县增设教谕一职,居九品,管理属县学庠、教师及县生,再从学庠中择优录用一名经师,讲授经书,传道授业。郡中原有五官掾和经师,管理郡生之事便交给他们。”
辛何和习辟疆都称赞道:“主公此举,规范儒学,功在千秋。”
杨安玄继续道:“县试次年,县衙推荐有资格的县生到郡府考录郡生,郡
习辟疆恭身应是。
杨安玄想了想,又道:“汉代置三老,以德高望重的长者对百姓进行教化,此措可复行于乡间,辟疆不妨择地试行,若见成效可广为推广。”
“身为官吏,须听民声”,杨安玄道:“州郡县官吏要定期前往乡里,了解民情,听取民声,接受民谏,循行要监察地方政风民情,如有异常逐级上报处置。”
看了一眼辛何等人,道:“人无完人,愚自知行事亦有许多错漏之处,尔等只管大胆谏言,言者无罪。尔等亦当听下属、百姓的直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辛何等人应是。
生的比例亦要控制,你们说郡生取录比例定在多少合适?”
辛何道:“从襄阳和建康前来参试的人数来看,愚认为参加科举的人数不宜太多,应控制二至三千左右,十取其一,每三年安置一次不难。若像前年一下子取中七百余人,恐怕难以安排,以此反推,郡生的数量不宜过多。”
“县生的数量会在数十至百人不等,每郡多则千余人,少则数百,愚治下九州(雍州、北雍州、秦州、梁州、北益州、司州、兖州、北冀州、北青州)共八十七郡,县生、郡生、科举每三年一轮回,二十取一如何?”杨安玄问辛何道。
辛何盘算了一下,道:“如此算来县生的总数会在六万左右,二十取一,第一次约有郡生三千余人,以后每三年增长一次,人数也很快便会突破万人。”
杨安玄笑道:“无妨,首先可以控制参试人数,同样按照府郡户籍数核定参试人数,还可控制比例增减,这样就不用担心参加科举人数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