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古邑侠踪 > 第33章 樵路忧思

第33章 樵路忧思(第2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样,歇担时自然不必将沉重的柴担抛到地上去了,也不需要再从地上搬起来。

荷担急行中,担夫可以用跺柱通过空着的肩膀,从底下撬着扦杠(跺柱头的侧面也削成凹形,可扣住扦杠),再将手臂压在跺柱上,这样就可以将别一肩上重担的很大一部分重量分到压跺柱的肩上。

牛爷说,或许是旁边的山峰像个跺柱顶的形状吧,两头高,中间凹的。

时月认为这个理由太过牵强。山是山,坳是坳,怎么联系起来?

这时,耳边听到一片“笃咯笃咯”木棍戳地的声音。

时月一抬头,见前面有十余名山民,挑了柴担,引龙灯一般地从山坡上牵下来。

他们手中都持有一根跺柱,跺柱急点地面时,发出一连串的“笃咯”声。

儿时,父亲、姐姐与邻居她们上山砍柴,都是起个半夜的,图个早凉。等到太阳出来,刚好到山上。至中午,一担柴就可以挑到家。这样,一天中最毒的两点左右的太阳光,就可以避开。

这种自我保护,源自先民农耕生活的丰富经验。

秦时月即使自己没有经历过,但他的父母、姐姐和乡亲们经历过。

儿童时的他虽不劳作,但大人们的辛劳,村民们干农活时的呼朋唤友,村子里的鸡飞狗跳,点点滴滴,他都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对鸡叫声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觉得鸡一叫,才有了田园味、乡村味。

这跺柱,是所有善于挑担之人的好助手。几乎所有挑重担走远路的人,都有这么一根跺柱。换肩时用,下陡坡时也要用。

如果没有这根跺柱,下坡时会缺少减少缓冲的工具。而且重担压肩时,根本无法换肩;若要换肩,只能放下担子。可一百多斤以上的柴担,一旦放于地上,就再难挑起来了,除非是斜搁于路堤之间。但很多时候,山道上并无足够的空间可容搁担。

有了一根跺柱,就方便多了。

因为这跺柱的顶部有一个凹坑,支在地上后,就可将担负着重担的扦杠搁在上面。

毛竹做的扦杠搁在跺柱的凹陷部,丝丝入扣,不会有半点移动。

半山凉亭边上,有一带山泉,从乱石间蹦跳着跌下来,汇成个绿汪汪的水潭。

秦时月用手掬水喝了,只觉清凉微甜,远非山下之水可以比拟。

两人小歇了十分钟左右,再度起程。

秦时月庆幸自己有了牛爷,否则,他如何知晓这一路经过的山岭与石头的名字?

他问牛爷:“为什么这里叫做‘跺柱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