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洪承畴与孝庄不得不说的故事(4千字第一更)(第4 / 4页)
然后呢?
一路裹挟一路发展,就算最后彻底的平定了,只怕大明也得元气大伤——尤其是小冰河时期,一地未平一地又起,一味的优抚真的就很容易玩脱。
而且其中最无辜的就是那些还没有造反的百姓。
原来吧,好歹还有朝廷的赈济粮可以吃,可是兵祸一起,可就真的只能听天由命了,其中不知道有多少原本可以活下来的人就此死于兵灾。
要不然的话,也不会有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么个说法了。
纵然心中暗骂洪承畴果然还是杀性太重,崇祯皇帝的脸色却是依旧未变,只是淡淡的嗯了一声道:“接着说。”
洪承畴拱手道:“民乱一起,若是不能迅速灭之,则易化为流寇,祸害他处。故而臣以为不仅是乱世当用重典,乱事亦当用重典。
若是有降者因不得饱食而心生不满,复又叛之,则朝廷又要再一次平叛,其中靡费物资军饷必然难以计数。
故臣以为,愿意降者,不论是随唐王世孙殿下去身毒开国亦或是就地打散复编为民皆可。其不愿意降者,还是早早地剿灭为上。”
其实洪承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没敢说——不管朝廷拿带多的钱出来买了粮食送来赈灾,依然免不了层层盘剥,加上受灾的人又多,粮食怎么样儿也不够吃,这种情况下,不把叛军好好的杀一批,怎么彻底解决叛乱?
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那些中东的大佬们。原本富裕的小日子一去不返之后,死的最多的是什么人?
绝不会是有钱人,更不会是叛军和政(府)军,而是那些平民——每天里枪炮轰鸣的,误伤的还少了?若是有胆子小的,吓都他娘的吓死了。
更别说,延安府这里还有个原先还送快递如今却失踪了的李小哥这么个心魔让崇祯皇帝如鲠在喉日夜难安了。
打定主意的崇祯皇帝干脆道:“过几日,三边总督杨鹤的大军也该到了,洪爱卿便与延安行都司的都指挥使赵平一起,配合好杨爱卿,早日平定叛乱。”
想了想,崇祯皇帝还是加了一句:“若是有叛军愿意投降,则还是要以招降为主,告诉他们,愿意随唐王世孙殿下前去身毒的,每人给二十两的安家银子,若是被征为民夫,还有饷银可拿。”
尤其是那些带头的,就算是为了防止后边有人跟着学,也得先早早地剿灭一批才是。
正所谓屁股决定了脑袋,如今的崇祯皇帝也算是想明白了,这事儿就由不得自己心软。
不早早的软硬兼施把陕西的民变给解决掉,后果可就很乐呵了——基本上也就是朝廷大军打败了起义的农民军,然后农民军再化为流寇。
可是流寇往哪儿流?
反正流不到建奴那边儿去,妥妥的往着周边的山西、河南、四川一带流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