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给个说法(第2 / 4页)
推荐小说:
工作量少了,自然就不需要这么多规培医生了。
而前浪们忙着躺平,骨干们忙着多点执业,那哪来那么多病例供年轻医生学习进步?
以前经常会有人说这么一句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但是看看这几年,学医的都认同儿科狗都不去,结果呢,现在多少医院取消了儿科,这就是共识的结果。
就算是执业医师考试,单独给儿科降分,但还是没有人愿意干儿科。
医院财政恶化,必然导致奖金绩效大面积下滑,而工资主要跟职称挂钩,结果只能是迫使所有医护人员躺平,毕竟干多干少,到手的钱并没有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前浪们捞够了,大可以躺平,拿相对高的工资,平安度过最后几年,等退休,继续拿退休金。
但年轻医护人员,以及骨干医生,处境就完全不同了。
骨干医生已经独当一面了,多点执业又放开了,自然会选择狡兔三窟,局势不明朗之前,公立医院的坑先留着,想方设法减少工作量,保存体力。
比方说少出门诊,门诊限号,不允许加号,手术排队,每周固定手术日,控制手术量,排队手术等等。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结果就是用不起马,只能用驴甚至用骡了。
而众所周知,骡是没有后代的。
出现儿科医生荒,那么就降低门槛,其他科的医生执医考360分发证,儿科医生350多就可以发。
其他科的医生也荒了,照搬这个办法就完了,如果实在还是没人干,我降到340,240,甚至免试直接发证。以前医院招人要博士,人荒了就招硕士,再不行就本科,大专,中专也行!
晚上或者周末去私立医院赚钱。
而年轻医护人员处境会比较艰难,一部分人会趁早转行。
一部分人会继续熬,熬到能力成熟了,赶紧溜。
医疗行业本质上是手工业,传帮带的问题无法回避。
医疗大环境剧变之下,三甲医院收治病人的意愿会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