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牛家村南下走商(第2 / 3页)
至于药材种植,对于何老爹父子这种庄稼把式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只是将地里的作物种类换了换而已,注意有的药材喜湿、有的药材喜光也便成了。
何二郎赧然,同何大郎道,明春的开荒恐怕是赶不上了,家里的事儿都得大哥大嫂忙活,务必要请人帮忙才好。
何大郎两口子挥挥手,直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儿,让他安心考试。
至于开荒?他们早就想好了,准备去城里的劳工市场雇人干活,一天二十五文,倒是比和县贵些,但也是没办法。
他们有三年的时间可以随便开垦,开多少算多少,而且家里有举人老爷,是不用交赋税的,傻子才不抓紧干呢!
一大清早,方氏跟杜兰月两个便起床忙活。
这是他们在杏花村过得第一个小年,务必要热闹丰盛才行。
前几天,他们便泡好了麦芽,做好了糖瓜,放入糯米粉里滚一滚,一个个小西瓜状的可爱糖瓜就做好了。
大丫跟牛娃两个孩子高兴地拿些糖瓜出去呼朋唤友,村里的雪地上留下了孩子连串的脚印。
夜里,大伙儿围在火盆跟前,在暖融融的炕桌儿上吃了一顿好饭。
所以,方氏也能想开,大手一挥便也投了赞成票。
何二郎唯有更加勤奋,倒是有种骨头悬梁锥刺股的味道了。
这段时间他曾经两次去拜访过张老相公,也曾将策论文章呈送给他一观。
张老相公也十分给面子,百忙之中看了他的文章,并且在上以朱批做注,延伸出不少要义,令他受益匪浅。
饭间,也确定了何二郎在过了元宵节之后便会前往京都准备春闱。
杜兰月也跟着同行,一来可以照顾自家相公的饮食起居,二来也可以等待杜家爹娘的消息。
老何家也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加之听说杜兰月在京都已经买了个小宅子,那便更好了。
虽说是自家占了便宜,但都是为了儿子,何况他们也不贪图儿媳妇的私产。
在此之前,家里的胭脂虫大业就完全交给了方氏等人。还好,在离开之前,他们还能收获一波胭脂虫,完整的教学经验是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