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仕途风云 > 第611章 得到领导八成的肯定

第611章 得到领导八成的肯定(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荆涛听出郑玉德并不完全反对,于是就大着胆子说:“当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个手印,不就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吗?如果不是当年他们的冒着政治危险的尝试,怎么可能当年就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允许尝试吗!”

荆涛所说的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那时的凤阳县小岗村,是出了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条件十分艰苦。

那时小岗是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由于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无法激发村民们的劳动热情,小岗村越来越穷,村民们连最基础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雪上加霜的大旱灾,使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出门乞讨。

为了活命,为了全村人不被饿死,18位小岗村民,召开了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这次会议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荆涛听郑玉德这样说,就知道他有八成是支持这个想法的。虽然挨了批评,但心里却是甜滋滋的。

俗话说得好,领导批评你,是瞧得起你,一旦领导恭维你,或者是顺着你说,那八成你就要凉凉了。

凭郑玉德和荆涛的关系,当然不会到了那种地步,但也说明郑玉德时时刻刻在锤炼他、指导他。

果然,郑玉德说:“这样,你把功课做足,调研搞准,提交一个可行性报告,我们开会研究一下。”

荆涛乐了,说道:“好的!”

为了共同抵御有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这18位小岗村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这一按不但改变了小岗村村民的命运,更是影响了中国农村此后数十年的发展,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份秘密契约的主旨就是实行农业“大包干”,将原本属于村集体的土地“分田到户”。也就是秘密会议的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郑玉德听荆涛提到小岗村,就说道:“可是你眼下的情况和当年的小岗村可是截然不同,当年小岗村如果不分田到户,有可能村民会被饿死,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有强大的全方位的扶贫力度和扶贫政策……”

不等郑玉德说完,荆涛就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我知道您想说什么,当年,国家对像小岗村这样的农村,也是有救济政策的,不然怎么有‘三靠村’的说法?但他们不想靠着这三靠活着,他们想突破贫困的局面,才有了这18个鲜红的手印。我的意思是,我们也想突破农村目前的窘状。说回填农村也好,反哺农村也好,反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农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我知道,这样做,肯定也会有一定风险的。”

两个人谈了很多、很多,不知不觉中,早已到了上班时间。

孟海洋走了进来,他看着郑玉德,刚要说话,就听郑玉德说:“海洋,你的老领导有一个新创举,你关注一下,到时参与做些工作,也替我监督他,不能今天跟我放了响炮明天就没事人了。”

孟海洋在对面房间里听到了一些他们的对话,就说道:“好的,我保证完成任务。”

郑玉德说:“你不是去完成任务,是替我监督、督促并抓落实,他这个想法很大胆,有可行性,一旦实施,就是历史性的,但要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你有时间的话,也可以了解一下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搞搞调研。现在无论做什么工作,调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正所谓有位伟人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有政策、措施的出台,都是在进行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实现的。”.

哪知,郑玉德话锋一转:“不过你也别得意,这可是政策层面上的事,据我所知,还没人一个地方敢这样干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