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拷贝大脑(第1 / 1页)
梅耶很快凑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几组志愿者,子涵并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但他们看起来智力正常,签署了志愿参加实验的书面文件,经过询问也都非常清楚自己将要参加何种类型的实验,有多大程度的风险。看起来一切正常,实验如期进行。
或许是经过了多轮动物实验,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也或许只是实验团队比较幸运。人体实验并没有发生子涵担心的意外。实验对象除了表示有一生经历在脑海中过电影那种感觉,而且有人听说这种感觉是临死才会出现的现象多少有些恐惧,并没有出现别的问题。这种过电影倒是团队早已经预计到的副作用,并不会对人有长期的危害。
最重要的一点是,用两种方法进行的人体实验,对每个实验对象而言,收集到的大脑信息总量是基本一致的。这很可能说明两种方法都可以将人脑中的存储全部提取。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验证信息的准确性,这分为两部分,一是比对两种不同方法提取到的信息是否一致,再一个是要本人对从大脑中提取的信息进行确认。
比对两种方法提取的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快就得出结论,信息一致的比例极高。而本人对自己的记忆确认却遇到了困难,实验对象经常并不记得从他大脑中提取到的信息。有时候是完全不记得,也有的时候从电脑检索到的是精确的信息,但实验对象记得的是非常模糊的信息。对于这种现象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有些信息在人脑中储存是可能就是一个模糊的状态,但计算机无法如人脑一样储存模糊信息,所以只能将模糊信息转换成精确信息。技术人员将这种假说成为“信息的坍缩”,也就是说人脑储存了一个模糊的记忆,不使用这一信息时它是模糊的多态的,当这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回忆也就是调用这个模糊的记忆时,他可能因为场景的不同而坍缩成不同的数值,当然由于人使用信息的灵活性,也可能直接使用这个模糊的信息。计算机不具有人的灵活性,它在储存时就必须将这种模糊性消除,这样未来使用这一信息时也将排除其他数值的可能。
如果“信息坍缩”假说成立,就说明人脑的记忆机制与电脑完全不同,记忆存储技术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
另外的假说实际上跟多年前的脑科学研究相关。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人脑实际上会把经历过的所有事全都记住。人每天在大脑中储存听过见过的海量信息,人具有跟大象一样过目不忘的本领,只是人脑具有选择性使用这些信息的能力,对于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人脑平时并不会关注它们,这是人脑的优越性。
有人认为人的梦境和潜意识都间接证明人脑存在这种全记住的功能,人并不会在梦境中创造出新的形象,梦中出现的陌生人,实际上就是自己看到过但因为并不重要而没被大脑特别关注的形象,睡梦中大脑休息时,这些形象因为某种偶然原因跳了出来,成为梦境的主角。所谓潜意识也往往是大脑受到某种抑制时那些被大脑记住但大脑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呈现出来的结果。
如果这种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人脑处理信息的机制就应该成为子涵他们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