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朕,崇祯挽救大明 > 第130章 蜀王,拉拢

第130章 蜀王,拉拢(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风浪无情,商船倾覆,货财人命,皆化为乌有,海贸之艰,可见一斑。

杨嗣昌闻之,眉头紧锁,心中暗忖:

海路凶险,何以郑家乐此不疲?再问香料之利,郑芝龙苦笑以对,言及年景、成本、损耗,终估一趟可得两三千金,然世事无常,此数难定。

杨嗣昌闻言,心潮澎湃,三千两之巨利,足以窥见海贸之诱惑与风险并存。

三千两巨款,于凡夫俗子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堪比大明诸多县域全年税赋之和。

安平西港,昔日洼地,今朝因郑氏而辉煌,蜕变为巨轮停泊、商贸繁盛之良港。

郑氏归顺大明,斥巨资巧夺天工,西港遂成海贸要冲,吞吐万物。

初,唯郑家船队独享其利,后广开方便之门,邀四方商贾共襄盛举,然泊舟卸货,皆由郑家一手掌控,尽显其霸主之风。

商船出海,皆悬郑家之旗,以保航道安宁,然此旗非空悬,费用不菲,西港俨然成为郑氏在大明之财富源泉,货运中枢。

晨光熹微,海港尚显宁静,然二三十艘巨桅林立,小舟大舶错落有致,尤以两艘福船最为夺目,巍然如城,炮口虽蔽,余威犹存,令众船望而却步。

杨嗣昌与郑芝龙之间,虽未直言,却心照不宣——此数仅指香料之利。

海舟赴南洋,满载而归非梦话,大明丝绸、茶叶、瓷器,海外皆视为瑰宝,其利虽未详,料想与香料比肩,往返间,金银滚滚,不下五六千两之巨,实乃海上丝绸之路之黄金航道。

忆往昔,崇祯帝言郑氏年入千万,朝野哗然,杨嗣昌亦心存疑虑。

今朝观之,陛下非妄言,海贸之利,浩瀚如海,若朝廷握有巨舰之师,岁入倍增,指日可待。

历代帝王,非不明此理,奈何旧臣作梗,以海盗、倭寇为由,闭关锁国,实则中饱私囊,遗祸万年。

郑家战船,非福船独步,更有仿夷之舰,夺兰之艨艟,然福船仍为海上之骄子,门面担当。

其形高大,首尾呼应,炮火连天,虽非战时,亦显赫赫威仪。

杨嗣昌初睹此景,叹为观止,深知此非福船之极,大明战舟,尚有一号之巨,火力更猛,虽航行稍逊,然海战之中,无人能敌。

杨嗣昌询及商船南洋之行,郑芝龙虽心有不悦,碍于官威,不得不详述其难:

南洋道远且险,岛屿星罗棋布,物产各异,故往返时日、利润几何,皆难一概而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