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的丧钟(第1 / 3页)
“佞臣!你蛊惑圣上!玩弄朝臣,罪该万死!”“幸进之辈,老夫等你千刀万剐之时!”“国朝有难啊!”
我不说话还好,一开口惹到现场的文官。对着我破口大骂。我都能感觉到他们心中那股愤恨之情,咬牙切齿的,估计心里恨不得将我生吞活剥。
“行行行,各位大人你们想继续在这儿站,那就自己待着吧,反正皇上下朝了也看不到你们,眼不见心不烦,还有提醒你们一句啊,今天朝廷不管饭,要是站累了,站饿了,站渴了,可没有人给你们送吃食。”
我发现这些人跟杨溥其实差不多,都是反驳型人格,我让他们自己各回各家,他们团结一致,站在原地动也不动,可我让他们继续在这儿站着。这些文官倒是立马如同一窝蜂一样四处散去,从我身旁走过之时,都不约而同的哼一声。
呸,一群腐孺,玩的过小爷?玩弄人心可是我的强项。你们要是想玩儿过我,下下下辈子吧。
次日清晨,阳光洒向紫禁城,太和殿上一片肃穆。朱瞻基端坐龙椅,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满朝文武。他亲自宣读诏书,将那份激昂慷慨的檄文传遍天下。此时此刻,朝堂之上气氛微妙,文官们似乎有意示弱,并未对这一举动提出过多异议。然而,武将们却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高呼请战,声音响彻云霄,仿佛要将那满腔热血化作利刃,直插敌人胸膛。他们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拿起刀枪棍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文官们虽然表面上也随声附和,表示赞同,但心中却是各怀心思。整个朝堂陷入一种诡异的沉默,没有人胆敢发出一丝一毫的反驳之声。
朱瞻基眼见此情此景,心中暗自得意。他深知自己的决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紧接着再次开口道:“朕决定此次北伐亲率大军出征!”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平静的朝堂瞬间炸开了锅。文官们本就对之前的安排心存不满,此时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他们纷纷上书进谏,坚决反对皇帝亲征。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杨荣也挺身而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反对意见。而杨士奇则更是满脸焦急之色,恳切地劝说道:“陛下,北伐之事固然重要,但您乃一国之君,肩负着天下苍生的福祉与安危。战场之上变幻莫测,危机四伏,实在不宜冒险行事啊!”
\"怎么,难道只有那万千士兵能够前往战场杀敌报国,诸位将军可以为国效力捐躯,而朕作为一国之君却去不得了吗?\" 朱瞻基面带怒色地看着眼前的大臣们,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和不满。
在场的武将勋贵们在经历了短暂的心理挣扎之后还是想通了,没有什么好处能比得上在皇帝面前率军冲阵杀敌,大明四周又不是只有漠北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捞军功,发大财。
但是能让皇帝亲自看到自己在军阵上面的表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高祖,太宗之后,后续皇帝可能御驾亲征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此时此刻若再不抓住机会去积极表现自我,那么下一次这样的良机恐怕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次降临了!
这时,杨荣站出来说道:\"陛下息怒,请听微臣一言。北伐一事固然至关重要,但朝堂之上亦需要陛下坐镇主持大局啊!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轻率行事。\"
然而,朱瞻基并没有被说服,他坚定地说:\"朝堂政事,朕早已做好部署安排。待朕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北伐之后,便拜托两位杨爱卿代朕镇守朝堂。此次战役关乎大明未来二十年的兴衰荣辱,实在太过关键重大,朕必须亲自督战,方能确保万无一失。此事已定,诸位无需再议。杨卿也不必再多言了。\"
说完这番话,朱瞻基不顾群臣的劝阻与反对之声,毅然决然地下旨宣布退朝离去。待他离开朝堂后,殿内顿时一片哗然。那些武官们此刻心情极为复杂,既渴望能在皇上面前展现自己的勇武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又担心这次战争中若胡乱虚报军功反而会引来杀身之祸,内心充满矛盾。
而文官们则纯粹是一脸破败之相。在这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中,皇帝总是在掌握着胜利,使得他们在朝廷上的影响力一降再降。
“散了吧,散了大家都散了,没戏看了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我观察着这些朝臣的表情和形态,心中狂笑不止,可明面上还是得表现出很严肃的样子,看他们大家都站在原地不肯下朝,我也是做了一回持笔太监的工作,催促他们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