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王恭厂(上)(第2 / 2页)
同时,他也不是朝中那些终日抱着\"祖制\"说话的老古董,深谙后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
倘若大明工匠能够通过这些火炮取长补短,不断提升现有铸炮的水平,只怕辽东那群还停留在\"骑射\"的野猪皮们,很快便会感受到被火炮支配的恐惧。
皇权,只在火炮范围之内!
也许是真真切切看到了\"平辽\"的希望,一向镇定自若的朱由校竟是用了将近半柱香的功夫的功夫,方才勉强平复好心情,并在李邦华及徐光启的介绍下,不置可否的视察着储藏了大量火药,被民间百姓私底下称之为\"火药厂\"的王恭厂。
\"陛下,这位便是曾官至顺天府丞的毕兄..\"待到众人行至一处厢房的时候,徐光启便主动指着路边负手而立的一位\"工匠\",朝着朱由校介绍道。
\"臣惶恐..\"兴许是知晓眼前的天子并没有太多恶意,徐光启也是主动解释起了自己出现在此的原因:\"微臣前段时日奉旨采买火炮,今日听闻陛下莅临王恭厂,故而斗胆前来...\"
听闻此话,朱由校先是一愣,随即便面露恍然之色,昔日徐光启于乾清宫暖阁面圣的时候,便曾有意无意的提及如今大明军中火炮质量参差不齐,并且自请为朝廷采买火炮。
只不过彼时的朱由校正忙于应付咄咄逼人的勋贵,没几日便将此事忘于脑后。
\"先生可是给朕带来了好消息?\"舔了舔略有些干涩的嘴唇,年轻天子便是兴致勃勃的追问道。
他竟是忘了,眼前的\"大明之光\"在原有的历史上不仅大力推行\"农政\",力求通过播种番薯等物来解决困扰大明的粮食危机;还致力于精研火炮质量,并培养出了孙元化等多位火炮专家,乃是当之无愧的全能型人才。
与此同时,被徐光启专门介绍的工匠便主动上前一步,在朱由校期待的眼神中叩首道:\"臣毕懋康,叩见陛下。\"
许是怕朱由校意识不到毕懋康的\"重要性\",一旁的李邦华赶忙介绍道:\"陛下,毕大人平日里最是擅长火器之道,前两年因丁忧回乡守孝。\"
毕懋康!
望着眼前其貌不扬,一副\"工匠\"打扮的中年人,朱由校眼神很是火热,这毕懋康可是赫赫有名的火器专家,其改进的\"燧发枪\"放眼历史长河,也享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禀陛下,臣已通过昔日好友,于澳门招募了一批佛郎机炮手,并采买了六门火炮,相信不日便能抵达京师。\"迎着朱由校殷切的眼神,徐光启略有些忐忑的回应道。
自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历代中原王朝便以\"天下之主\"而自居,对于外邦一视同仁,皆为蛮夷。
贵为大明之主的天子,是否会理解自己的\"擅作主张\",接受蛮夷的火炮,徐光启心中实在是没有太大的把握。
不过很快,眼前天子欣喜若狂的呼喝声便打破了徐光启的担忧:\"好好好,徐先生有大功!\"
拥有上帝视角的朱由校虽是不清楚如今大明工匠铸炮的技艺达到何种程度,但也知晓在大海的另一端,被大明称之为\"红夷\"的荷兰人及葡萄牙等国家已是开启了大航海时代,造船及铸炮等技艺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