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问鼎 第212节(第1 / 5页)
所以在从年初从李治这里得到了准信后,她便即刻让人往江南道去采购水稻良种。
李清月继续盘算道:“再说了,姚元崇还有那个不知道名字的庞家姑娘虽是被征为伴读,但我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总得先让他们将父亲的丧仪和家中其他事务都给处理完毕。就姑且也给他们算上三个月。”
所以怎么算下来,结果都是一样的。
她下一次出门,肯定要等到三四月了,也正好赶上东北的四月播种,简直完美。
人手,良种,以及后备的人才统统就位!
到时候,三四月间的回信里,唐璿那里的初步安排也能告知于她,让她确定,到底要不要在她重新前往边地后,再给他多搬迁一点人口过去。
“蜀中那头,我已让人将一部分赏赐的绢帛换成了金条,随同信件一并送去。虽说是我这位公主要招募挖矿之人,又经由益州都督府长史搜寻人手,但该给的迁居费用还是要给的,要不要全家一起走也得给人一个商榷时间。”
所以说这个迁居怎么也得到二三月之后才能动身。
李清月兴致勃勃地说道:“我还让人在采购良种,都不知道三四月前能不能收工。”
官田的良种中能供给她使用的,她都已经筹办完毕了,让她想起来去找的当然是另外的东西。
“对了,还有还有……”
“海州那边,我让卢升之帮我寻访人才,若那人真是可用之才,也得要一点用来说服的时间。”
“此外,我在离开熊津大都督府的时候也跟老师交代过,如果可以的话,在当地慢慢开始打造海船,数量不需要多,只需要能往返于熊津和中原沿海就行了。估计在三四月里也能完工。”
因为这部分船只不是军队所用,而更像是商船,李清月没法向沿海水军借调,还是得自己来折腾。
好在数量不多,以熊津大都督府的银钱存货能负担得起。
她不打算只种北方常见的粟米和小麦。
对于汉中来说,从原本的良田荒废到两年三熟,已经是迈进脚步了,再过激的话,难免会引发当地民众的不满。
可泊汋城是她的封地,当地的百姓又是刚被大唐纳入境内的高丽百姓,那么给她发挥的余地就大得多了。
唐代相对温暖的气候,和在渔猎文化之下几乎没得到开发的黑土地,让她在封地到手的那一刻当即意识到——
她可以种东北大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