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问鼎 第353节(第3 / 5页)
读到这里的人当即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好像是在科举、门荫入仕之外,另外的一条为官之法,但其中要求谏言确实于民生有益,又分明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
“你先别愣着啊,另一个呢?”
那人被身旁的人推了推,连忙念道:“另一个名为伸冤匦,乃是用于自觉怀有冤屈之人控诉所用。在灾情期间,可用于检举民间超过新规的放贷之人,一旦核准,检举者可得赏钱百文。”
“此铜匦设于长安、洛阳以及各州州府,设置知匦使与匦使院,主持其中检举信件文书……”
李清月重重地点了点头。“而且,我想去争取督办此事的机会。”
当年她能协办泰山封禅的开道,如今这份差事,也合该顺理成章地落在她的头上!
大约是因有了这个开头,对于许穆言提出的第二条建议,要如何监管民间放贷施行,武媚娘心中也大略有了个想法。
“阿菟,在争取这个治河开田的要务之前,先随我一起去见你阿耶,办一件事。”
第二日的长安城门口便多出了个怪东西。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忽然意识到了为何此物要放在城门口。
此地人多,便是真有检举投入其中,也很难被人留意到究竟是谁做出的行动。
这显然是对检举人的保护,也是对灾情之中不法分子的监督。
当然,对于大部分长安百姓来说,更为要紧的还是第一个匣子。
历年科举便如同鱼跃龙门、厮杀激烈,若能凭借着另一种别出心裁的办法混出头来,说不定也是一条出路。
“那是什么东西?”途经城门口的人驻足,朝着这个大匣子看去,露出了好奇之色。
这铜制的匣子显然与寻常的匣子有些不同,乃是由四枚铜匣合并为一处,组成了一尊大匣子。
但奇怪的是,目前只有两尊匣子上写有文字。
有通晓文字之人当即将其念出了声。
“这尊叫做招谏匦,若是有对朝政的建议可以投入其中,尤其是此次应变灾情的策略。若有采纳,又确能于民生有益,即可加官进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