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四十二(第3 / 3页)
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人选是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相比他们,胤禛并没有太多优势。
但是,胤禛一方面表现出低调务实的作风,让很多正直的大臣信服,另一方面,他韬光养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让政敌没有将他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予以打击。
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康熙面前表现诚孝,逐步赢得了老皇帝的好感。康熙六十年,皇帝病重,就是让皇四子胤禛代他去天坛祭天,这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皇子封爵、领兵都可以说是宠信、喜爱的表现,但代帝祭天,却不是随随便便哪个皇子都能做的。
康熙在晚年,还召见胤禛,将他大大夸奖了一遍,不过有句话还是提到他年轻的时候“喜怒不定”。
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皇太子坐镇京师监国,一共有六位年纪较长的皇子随驾,他们分别是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和皇八子。
次年,葛尔丹被平灭,康熙心情极好,将随行的皇子纷纷册封,却只将皇长子、皇三子封为郡王,其余四子封为贝勒。
很多大臣建议将陪驾的几位皇子一视同仁,都封王爵。康熙却断然拒绝,列举了各自的缺点。他点名说四阿哥胤禛为人轻率,七阿哥为人鲁钝。
这对胤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羞辱,因为当时年满20岁没有封王的成年皇子就只有胤禛一人。
皇七子胤祐为人确实鲁钝,那是因为他有严重的残疾。康熙将胤禛与胤祐相提并论,明显是瞧不起他。
胤禛听完之后,磕头谢恩,却仍然诚惶诚恐的向康熙解释:“儿子年轻时,正如皇阿玛所说,但这么多年的磨砺,早就已经改正了。希望皇阿玛不要记录下来。”
对于胤禛来说,康熙的话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十年之后,太子胤礽被废,为了表明自己并非刻薄,康熙又集中册封了一批皇子。
这一次,年满三十的皇四子胤禛被封为雍亲王。
这个封号的地位显赫,然而在康熙皇帝的心目中,胤禛的分量并不重。他评价雍亲王胤禛是“喜怒不定”。
这可不是什么好话,如果要当皇帝,必须喜怒不形于色,也必须做到处乱不惊。
哪怕是作为一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也要做到举止优雅,心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