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二百五十二(第3 / 5页)
双季稻临近收割,产量已经可以估算,而高产和南北皆宜的特点,初步得到了证实。
康熙大喜过望,等不及稻米收割之后,便提前决定了要在盛京大规模种植这种新型稻谷。
盛京离京城一千多里地,不算近但也不远,有新旧粮仓二十余个,比京城内外粮仓总数还多几个。
主要原因便是因为朝廷与塞外漠北蒙古的战役时有发生,从盛京出关调集粮草更加便宜。
临近七月,在早稻收割的前几天,雍亲王府发生了一件大事。
二阿哥弘昀,殁了。
彼时胤禛尚在盛京,亲自坐镇监督早稻收割、晚稻育苗一事。
收到舒瑶派人送去的急信,称弘昀快不行了,突发急症,药石无医,太医勉强用药和针灸吊着性命,让胤禛速速回府。
尽管不是最宠爱的儿子,但他子息单薄,胤禛对每个孩子都很看重。
“儿臣叩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岁万岁。”
“免礼。”康熙欣慰地笑了,敏妃,你看到了吧,朕没有辜负对你的承诺,胤祥很能干,朕不会埋没他的柴火
十三阿哥愣愣地从梁九功手上接过圣旨,摩挲个不停。
这就是属于他的爵位,他终于也得到了,从今往后,没有人能再拿这个点来嘲笑他是个光头阿哥了。
胤祥开心地笑了,笑得有点傻气,和敏妃那种单纯无害的笑容相比,就是有种憨憨的傻气。
得知即将十一岁的弘昀病重垂危的消息,心急如焚,匆匆交待一起来的十三继续坐镇盛京,全权处理这边的所有事宜,连夜快马加鞭往京城赶。
盛京原名沈阳,是大清旧都,自来地位十分特殊。
大清从盛京迁都北京后,大量旗人和汉人百姓随之迁去了北京城,留下的百姓比较少。
大多是朝廷安排留守旧都的官兵、宫人、奴才和发配来此开荒的罪犯。
直到顺治十四年朝廷以"奉天承运"在沈阳设奉天府,百姓自此才渐渐多了起来。
康喜表示没眼看。
“十三,上半年你跟着老四干的很好,接下来你就继续跟着你四哥做事,待晚稻种下去,你便随朕去木兰围场行围。”
“是!”十三阿哥心中欣喜,皇阿玛终于重新重视起她来了。
晚稻的种植时间比较紧,在早稻收割后就要耕地,预备晚稻的种植。
各地早稻收割前,皇上的旨意就已经下发到各州府,各地知府将总产量统计汇总第一时间送入京中,关于第一季稻种的分配,全权由知府分发,旨意只要求优先分给贫困村子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