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宋朝传统,打仗不给粮草!(第2 / 4页)
“名声好,自然什么都好。”
“总之,不管是从早年经历,还是后来被调回朝中,里里外外都充斥着旧党逐渐在争权的过程。”
“如创办东林书院的杨时,在宣和六年,也就是1124年,重新入朝,当了秘书郎,后来又当著书郎。”
“”
“这道理放在李纲身上也是一样,反对变法,也是为了刷政绩,刷履历。”
“可惜,此时,朝中变法派新党占据主流思想,并且占据主导地位。”
“他这时候唱反对票,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自然而然的,就被罢去了谏官的职位,改成了员外郎,去当起居郎。”
“后来,又因为上疏,导致再次被贬,这下,直接离开朝堂了。”
“但,李纲这两次上疏,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的,至少,名声是打响了,甚至,有人把他比作狄仁杰,这下更是名动天下。”
“谏官,这个职位,经常就与旧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随便找几个谏官,基本上都是旧党。”
“这也主要是因为,谏官这职位,其实没多大权利,但又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可以说上话。”
“如果皇帝不启用旧党的情况下,旧党也只能当谏官,为自己发声。”
“因此,旧党成员往往更积极地争取谏官职位,以通过这一平台来影响朝政,反对新党的改革措施。”
“终于,在1125年,七月的时候,他被喊了回来,当上了太常少卿。”
“此时,其实就是保守党在运作了。”
“保守党想要在朝堂之中站稳脚跟,那肯定得让保守党在朝堂之中更多才行。”
“所以,被称为当代狄仁杰的李纲,就被喊了回来。”
“古代嘛,看重的,其实还是一个名声。”
“至于新党,新党都去变法干实事了,要是被罢免,直接被丢出朝堂了,哪还有当谏官的机会?”
“而李纲成了谏官之后,自然而然的,就要与变法唱反调。”
“当然,也不是为了黑而黑,只是纯粹因为,李纲也需要一点政绩。”
“就像早些年的韩琦一样,为了刷政绩,刷履历呗。”
“等位极人臣了,谁还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