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高歌猛进(第2 / 9页)
这个举动没有经过任何预演,是雷军临时起意的即兴发挥。这个颇具行为艺术特质的举动,让现场的观众发出了惊呼,大家一起热烈鼓掌,观看论坛直播的人也在网络上不断打出感叹号。只是此时坐在旁边的周光平博士早已经吓出了一身冷汗,小米手机问世之前确实是经过了跌落试验,但是标准检测高度是1.5米,而雷军那天举出的高度几乎达到了2米,足足比测试时高出了50厘米。周光平事后对雷军说:“以后再做这个动作时,能不能提前通知我一声?我得保护一下我的心脏。”
这些有趣的故事和人们的亲眼所见,如同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波,再次激起公众对小米这家公司的好奇和兴趣。然而,这些事件在提升小米品牌的同时,也加重了小米粉丝的焦虑情绪。网上对小米手机的热烈讨论和线下拿不到货的现实情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因为小米粉丝总是被告知缺货,小米公司一次又一次被人们戴上搞“饥饿营销”的帽子。
人们在官方网站拿不到手机,就开始在淘宝网上搜索“小米手机”,这时候会出现多条出售信息,而每一条信息都有两三千的浏览量。小米和黄牛们的斗智斗勇,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小米用销售数字证明了自己划时代的创新。
然而,前方米粉四处要货,后方库房早已售完,严重缺货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2年。
供应链的艰难调整
雷军曾经在一张纸上画出过参与感的雏形。这张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手稿被收录在黎万强所著的《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一书的第7页。事实上,小米的信条一直没有变过——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现在的大众主要是以口碑来选择产品,而好的产品就是口碑的发动机。
MIUI在积累50万粉丝之后,迅速发酵。从50万到100万的粉丝积累,都是依靠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推动的。对于传统商业世界而言,这样的行动类似于小说《三体》里的降维打击,是不同维度世界的对决,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消费市场已经变天了。小米用一种互联网产品思维让消费者也成为互动过程的一分子,非常热闹疯狂。
这个活动虽然时间非常短,但是可口可乐在小米内部只卖很少钱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创始人们决定持续在这个程序员钟爱的饮料上进行补贴,直到永远。只不过可乐的标价从当初的0.1元,变成了今天的1元。
电商团队的战时氛围感染了很多新来的员工,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贡献出自己的经验值。张剑慧当时也刚刚来到小米,黎万强还没来得及给她分配工作。除了自告奋勇送了一次快递之外,她用自己的经验指出了小米电商的问题所在。
在筹备大卖部期间,黎万强召集大家在他的小办公室开会。进去七八个人之后,张剑慧已经挤不进去了,只能站在门口旁听。当时大家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她的注意。原来,小米做电子商务要和支付宝、财务通对接,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在网上注册了企业号,正在等待协议的批复。而张剑慧在金山期间负责渠道销售,知道如何与支付宝、财付通、银行网关对接。她意识到小米的做法有较大的问题,马上举手道:“阿黎,我有一个看法,我们现在卖的可是手机啊,现金流这么大,我认为我们应该让支付宝来和我们谈一个新的费率,而不是执行网上注册的费率。”黎万强意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上指着张剑慧说:“从今天开始,你负责这件事。”
因为这个决策,小米电商得到了更为合理的费率。
当库房管理缺乏合适的人手时,黎万强甚至指派当时在小米简历最漂亮的女生刘欣去做这个工作,而这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在麦肯锡和微软工作多年的姑娘也毫无怨言,欣然接受了“库管员”这个工作。
小米手机1出炉之后,在追捧之外,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此优质的配置,如此不可思议的价格,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一些人甚至提出了质疑:小米手机是不是也是“山寨”的?内心倔强的雷军,马上用一种更为倔强的方式回应了那些质疑:现场摔手机。
至今互联网上还可以找到当时的照片——“雷军接受现场提问,亲自表演摔手机”。这一天是2011年8月19日,雷军在接受一个小型媒体采访时做出了这个颇为“惊世骇俗”的举动。那一天,他还是那身经典的“天使投资人”
着装——深蓝色的牛仔裤,黑色的短袖T恤,只不过换了一双有橙色鞋带的黑色帆布鞋,和T恤上的橙色元素相互呼应。
橙色是小米的颜色,鞋带是他特意选择的。
当有一个记者提出有关手机质量的疑问时,雷军走到会议室的中间,把黑色的小米手机高高举起,然后放手,手机以自由落体的姿态落在水泥地上,“啪”的一声,电池盖儿瞬间飞了出来,落在旁边。现场工作人员捡起电池后盖和手机,重新安装。再次开机后,小米手机屏幕正常亮起,手机也可以正常工作。雷军的脸上露出一丝胜利者的笑容。他想用此举证明,山寨手机是不可能经受这么严苛的摔跌实验的,小米是一家有技术实力的公司。
小米电商官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成的。关于网页的风格,设计团队也在黎万强的带领下调整了几次。从苹果模式到京东模式,几经讨论,团队最终把小米官网做成了一个商城的模样。只不过,这个商城只有一件商品,那就是第一代的小米手机。
虽然只是一个看似最简单的电商页面,但是小米却完成了最初的商业闭环——硬件+软件+互联网平台。小米的效率革命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大多数传统的手机厂商此时还在暗夜中沉睡,大家还看不太懂这家“奇怪”公司的路径。
在798发布会结束后,有人第一时间在知乎上回答了对小米手机1销量的预期,认为“5~10万部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销售数字”。而现实情况却让这个回答显得颇为可笑。
从2011年9月5日起开始接受预订,小米手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收到超过30万部的订单,不过受产能所限,这款产品从10月20日正式发售开始一直限量供应,用户需凭预订号排队购买。12月18日,小米手机通过官网放量销售三小时,有超过10万用户定购,小米只得临时决定限号销售。再加上此前已经预售的30万部,小米手机已经订出了40万部。
原来计划一年时间售出的手机量,小米几次开放购买就转眼间卖完了。最后小米公司只能提前关闭购买通道。创始人们意识到,消费者的需求量过于强劲,已经超过了小米自身的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