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迈向下一个10年(第1 / 2页)
在研发团队的人数上,到2016年底,小米手机部的硬件研发人员还只有595人,到了2019年年底,就发展到3218人。另外,软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研发部门还有7000多人,这让小米的整体研发队伍超过了10000人。
2016年,小米研究相机模组的人员只有26人,而到了2019年,相机团队已经发展到624人。2018年,相机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分拆出来,并引入了影像领域的大批专家,研究深入到各个细分领域,也让小米在海内外都有了多支研发团队。
可以说,正是2016年的那次危机,让小米对技术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9年,小米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是7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00亿。而且,对于格外重视研发效率的小米来说,它的技术产出速度也大大提升,从而让今天的小米有了可以在市场最前沿的领域和竞争对手比拼的能力。
2019年年初,Redmi品牌和小米品牌进行了分拆。在这之后,小米的品牌进阶之路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当中了。其中2020年小米的开年之作,那个让米粉翘望已久的小米手机10,也就是那个内部代号为J1的产品,已经进入春节之前的量产备货环节,这个研发投入达到10亿元人民币,在技术指标上全面超越竞争对手,价格也第一次冲击4000~6000元的产品,将在2020年2月11日正式发布。
按照惯例,小米已经为它提前预订了会场——能容纳2000人的国家会议中心。
2020年4月6日,是小米公司诞生10周年纪念日。这本书就像是送给小米这家公司生命前10年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的核心是记录、总结、复盘和反思。小米希望将过去10年的经验、商业战略的演进和自省记录下来,从而朝气蓬勃地走向下一个10年。
在撰写本书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和百余位小米的高管以及员工,做了200个小时的口述历史和采访记录,可以说,每一场访谈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强大的张力。每一场采访结束时,我们都能感受到人物命运和时代命运的交织,我和采访对象都心潮起伏,不由得对时间心生感叹。很多人在回忆中表示,10年创业历程,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快,每一天都过得如同打仗一样,而每一年却又如同过了好几年那样漫长。
在访谈过程中,小米人最大限度地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将自己10年创业历程中最幸福、最挣扎也最摄人心魄的故事和盘托出。这需要非比寻常的勇气,也和我这段时间亲身感受到的小米文化很有一致性。作为一个10岁的移动互联网公司,这里的创业者普遍比较年轻,他们用10年的时光把最有诚意的产品带给了这个时代,也带给了全球多个市场。同时,他们也把一种可贵的特质融入了这家公司,从而形成了一种公司气质,那就是以年轻工程师为核心,以产品为导向,以不眠不休的奋斗精神为底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入民主精神、自由开放的氛围、追求新锐又务实落地的气质。这也决定了他们把一种类似的气质带到了我对他们的访谈中,那就是有一说一,不装和真实。
在一遍又一遍地听这些口述录音的同时,我非常感慨。很少有一家企业能够如此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爱与痛,成长和失误,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的每一次商业思考。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一家企业初生时的奋不顾身、彪悍生长时的畅快淋漓,战略转变当中的小心尝试和大胆求证,还有一段蹉跎岁月里的漫漫求索,以及冲出重围时的那种重见天日感。而这些篇章里最具有跌宕起伏特征的,应该是雷军作为小米创始人,在2016年小米最为幽暗漫长的一段低谷期里,如何化解供应链危机,全面改革核心部门,提升整体技术力量,引领小米破局的故事。这一年,可以说是小米10年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一年,是一家初创公司走向巨型公司的转折点。
雷军非常坦诚地说,重新谈及这一年的具体细节让他痛苦不堪,就像一道伤口本来已经愈合,又不得不重新打开一样。但是,创业不仅仅只有高歌猛进,也时常泥沙俱下,他承认,能够诚实才是强大的基础。
在小米工程师的眼中,小米手机10,以及它的高配版本小米手机10 Pro,是划时代的产品,它们不仅仅是5G元年到来之际,小米用自己的技术积累研发出的有众多突破的代表作,也将划分小米自己的时代,它们关乎小米自身使命的一部分,那就是在市场上冲击高端市场,弥补几年前小米Note留下的缺憾。在长达一年大火猛攻似的研发过程中,小米人把小米手机10称为一部为自己的10年献礼的、“集大成”的“梦幻之作”。
在小米内部,小米手机10的成败还关乎团队的信心。当一部分人信心满满的时候,另一部分人依然心存疑虑,4000~6000元这个价格区间是小米以前从未涉足的,销售团队的一些同事担心这个价格是否能够被米粉们接受。因此可以说,小米手机10不仅仅关乎小米的品牌区隔,它还关乎小米人打破自己观念束缚的一次心灵解放。
本来这本书就是要终结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剩下的故事将由时间来继续讲述。然而,一场意外,让我再一次有机会见证了小米“反脆弱”的时刻。
这本书被赋予了最充足的故事性,很多个人的真实情感展现在这本书里,也让这些创造历史的个体得到了尊重,甚至疗愈。与那些简单的新闻报道和只喜欢结论的载体不同,这本书不仅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达成结果的那些来之不易的过程,以及创造历史过程中的那些喜怒哀乐,当这些情感得到释放,生命个体的重要性便得到了凸显。这让我时不时想起口述历史与非虚构写作的意义,正如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创作《二手时间》时所说的那样:“历史只关心时事,而情感被排除在外,人的情感是不会被纳入历史的。”而非虚构写作的一个重大意义是“乐此不疲地探究无边无际、数不胜数的人性真相”,从而让人的情感,被纳入历史。
因为有了最真实的情感和最丰盈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属于小米人的一份礼物,也是给同时代的企业家以及创业者的一份礼物。在商业文明的演进当中,小米是一家非常独特且成长迅速的公司,这家公司每一天和每一年发生的故事,都是很难在商学院的教材上看到的真实案例。小米的员工说,小米自己就是一家开在真实战场上的商学院。它承载的商业故事和商业案例,以及其中关于商业道德的思考,都是这个时代值得铭记和仔细研究的范本。
随着写作的推进,当整本书在2020年1月底完成之际,小米这家公司在我心中越来越像一个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而每每当我希望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这个生命个体时,思想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所说的那个词——反脆弱,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是的,当小米的10年故事天然地成为一个破茧而出、在异常残酷的竞争中战胜自己的弱点,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中迅速成长的样本时,小米本身就成了一个“反脆弱性”的经典案例。
按照塔勒布的说法,不确定也有有益的一面,甚至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反脆弱是一个超越复原力和强韧性的概念。复原力只是事物抵御冲击并在受到重创后复原的能力,而反脆弱性则进一步超越了复原力,让事物在压力下逆势增长,蒸蒸日上。
2016年,小米在遭遇供应链危机和创始人调整事件之后,于低谷中完成了这个反脆弱的过程。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表现为小米的组织修复能力不断进化以及不断追求新技术,这不仅仅让小米的元气得到恢复,更让其远期能力的提升得到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