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业重构(第2 / 2页)
有四大行业一直在艰难应付新冠疫情带来的各项挑战,它们展示了韧性的多元化特征。韧性在银行业是指要为数字化转型做好准备,在保险业是指要为潜在的诉讼案件做好准备,在汽车业是指要为潜在的供应链收缩做好准备,而在电力行业是指要为不可避免的能源转型做好准备。每个行业内部面临的挑战都是一样的,但只有韧性最强、准备最充分的企业才能真正“构建”成功的未来。
鉴于经营活动的特点,在经济危机来临时,银行往往处于风暴的中心。在本次新冠疫情中,银行面临双重风险。首先,银行必须要做好准备,防止消费者流动性危机发展成为重大的企业偿付能力危机。在此过程中,银行的韧性将面临严峻考验。其次,银行必须适应新冠疫情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挑战,积极建立新型韧性,而这要求银行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第一种风险属于“传统”的金融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多年的准备加以应对。各银行正在采取强大的资本和流动性缓冲措施,来应对这种风险,抵御潜在的强大冲击。在新冠疫情危机中,当不良贷款的数量开始增加,对银行韧性的考验也就开始了。第二种风险则明显不同。几乎是一夜之间,零售银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突然面临一个(通常)意料之外的情况,那就是必须将业务转至线上。由于不可能和同事、客户或交易员见面,银行就必须采取无接触式支付,而监管机构也会督促银行开展线上银行业务和交易,这要求整个银行业必须在转瞬之间转向数字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已经在进行之中,而新冠疫情则迫使所有银行加速完成这一转型。但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加大了网络安全风险,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整个银行业系统的稳定性。那些已经错过高速数字化列车的落后银行会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和生存下去。
在保险行业,各类家庭保险和企业保险的客户已经提出了许多和新冠疫情相关的理赔申请,理赔类型涉及企业财产险、营业中断险、旅行险、人寿险、健康险和责任险(如工伤赔偿责任险和雇主责任险)。新冠疫情给保险行业带来了特别的风险,因为保险行业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风险分散原则,而政府强行采取的封禁措施干扰了这一原则。基于这一原因,全球成千上万的企业无法成功地申请理赔,它们要么进行数月(甚至数年)的诉讼,要么就等着破产。2020年5月,保险行业相关数据预测,新冠疫情可能会给保险行业带来2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成为保险行业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事件之一,且如果疫情封禁措施超出该预测所考虑的周期,则保险行业的损失还会不断增加。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新冠疫情过后面临的挑战在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保障需求,通过提高系统韧性,应对一系列“不可保的”灾难性风险,包括大流行病、极端天气事件、网络攻击和恐怖主义等。此外,保险行业还需积极应对超低利率环境,同时为预料之中的诉讼案件和史无前例的理赔与损失做好准备。
在过去几年中,汽车行业可谓淹没在了接二连三的挑战之中,从贸易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销售额的下滑和二氧化碳排放罚款,到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和交通行业日益激烈的多重竞争(电动车、无人驾驶汽车和共享交通工具)等。此次新冠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些挑战,极大增加了汽车行业尤其是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在疫情暴发的早期阶段,中国零部件的缺货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未来数月乃至数年,汽车行业必须反思在供应链缩减和汽车销量可能下跌的背景下,如何调整整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在疫情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采取封禁措施期间,电力行业可谓劳苦功高,帮助世界大多数地区维持了数字化运行,支持各地医院继续运转,并确保各基础性行业能够正常运转。尽管网络威胁和需求方式变化带来了巨大挑战,但电力行业仍然维持正常供应,展示了对危机冲击的抵御能力。展望未来,电力行业必须应对挑战,加快推动能源转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比如可再生能源设施、氢气管道和电动车充电网络);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集群再建设(比如为了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实现能源的电气化)。这两方面措施齐头并进,才能(通过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活动的形式)推动经济复苏,同时提升整个能源行业的韧性,促进清洁能源的生产。
如果远程办公成为现实,那么多年来经济增速快于其他城市或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就会面临劳动力外流的情况,这些劳动力会流入级别较低的新兴城市。这种现象会催生一批新兴的城市或地区。凭借更加宽敞的城市空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大量人才会蜂拥而至。
尽管如此,远程办公距离成为社会主流还很遥远,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难道我们没有经常听说,要优化“知识型工作”(实际上是最容易通过远程来完成的工作类别),就需要精心设计的办公室环境吗?科技行业长久以来一直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园区,以抵制远程办公的趋势,但如今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也正在改变态度。推特是首家致力于远程办公的科技公司。2020年5月,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告知员工,许多人即使在新冠疫情结束之后也可以远程办公,相当于可以永久性远程办公。谷歌和脸书等科技公司也承诺,允许员工至少在2020年年底之前一直可以远程办公。观察性证据表明,各行各业的其他全球性公司也将会做出类似的决策,允许部分员工实现部分程度的远程办公。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几个月前还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今却越来越普遍地成为现实。
那么,同样具有颠覆性的这类趋势会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吗?未来,在校园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真的会大幅减少吗?2020年5—6月,面对疫情的继续肆虐,学生们不得不选择居家学习和在线完成毕业流程,这让许多面临期末的学生怀疑他们能否在9月重返校园。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始大幅缩减预算,并思考这一前所未有的形势将如何影响它们的办学模式。是该将教育转向线上呢,还是维持传统模式?疫情暴发之前,大多数高校都提供了一些在线课程,但都拒绝完全采用线上教育。最知名的大学也都拒绝提供虚拟学位,担心这会削弱学校学位的专属性,让一些教职员工变得冗余,甚至会威胁到实体校园存在的基础。后疫情时代,这些会发生变化。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那些价格不菲的高校必须要改变它们的商业模式,否则会面临破产的结局,因为新冠疫情会淘汰掉原有的模式。如果2020年9月继续实行在线教学(或许会延续更长时间),许多学生估计难以容忍缴纳同样的学费却只能接受在线教育,因此会要求降低学费标准或者延迟开学。此外,许多学生也会质疑,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接受高等教育而支付高昂的学费是否值得。潜在的解决方案可能是采取混合型模式。高校一方面大规模拓展在线教育,另一方面持续为不同学生群体安排校园活动。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典型案例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推出了计算机科学专业在线硕士学位。<sup><a id="note2" href="#note2n">[2]</a></sup>通过采取这种混合型教育模式,高校就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继续为更多人提供教育。但问题是,如果有的高校没有资源进行科技投入,也无力打造高质量的专属课程,那么它们能复制这种混合型教育模式吗?当然,混合式在线教育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比如通过在线聊天或者使用应用程序来进行教学辅导,或者为学生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将现场教学和在线学习同时纳入统一的课程框架之下。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精简学习体验,但劣势在于失去了校园中大量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机会。到了2020年夏季,教育发展的方向似乎已非常明确:和许多其他行业一样,教育也将部分走上云端。
_韧性
疫情对大科技、身心健康、银行和保险、汽车及电力行业的影响
*****
要实现微观层面的大重构,各行各业的每一家企业都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工作方式和运营方式。企图重走回头路的企业定将失败,而积极适应、勇于创新和灵活应对的企业终将化危为机。
<a id="note1n" href="#note1">[1]</a> Hamilton, Gabrielle, “My Restaurant Was My Life for 20 Years. Does the World Need It Anymore?”,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26 April 2020 updat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23/magazine/closing-prunerestaurant-covid.html.
<a id="note2n" href="#note2">[2]</a> Taparia, Hans, “The Future of College Is Online, and It’s Cheaper”, The New York Times, 25 May 2020,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25/opinion/online-college-coronavirus.html.
疫情期间,韧性或者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日益成为广受欢迎的“必选项”和世界各地的流行语。这完全可以理解。有些企业非常幸运,它们所处的行业对疫情“天然”具有韧性。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场危机不仅相对容易接受,而且能在大多数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形下,创造出新的盈利机会。后疫情时代,有三大行业(整体上)将实现繁荣发展,它们就是大科技、医疗和保健。对于遭受疫情打击的其他行业,是否具有韧性将决定其会从新冠疫情的突然冲击中复苏,还是会在疫情中沉沦下去。银行、保险和汽车这三大不同的行业都必须增强韧性,才能顺利熬过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严重且持久的衰退。
总体来看,大科技是最有韧性的行业,会成为这场急剧变革的最大受益者。疫情期间,随着企业及其客户被迫实行数字化,加快布局在线业务,应用新的社交工具和启动居家办公,科技成为绝对的必需品,即使对于以往不太情愿的客户也不例外。正因如此,领先科技公司的总市值在疫情期间连创纪录,甚至超出了疫情暴发之前的水平。基于本书前文详细介绍过的原因,这种现象短期内不会减缓,而会不断加剧。
和所有好的实践做法一样,韧性也是先从自身抓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后疫情时代,我们会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身体和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出于生活所需,人们越发渴望身心健康,也更加认识到加强自身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因此身心健康有望得到改善,相应的保健行业将成为赢家。同时,公共卫生的角色将不断变化和拓展。身心健康必须通过全面的手段才能实现,在一个不健康的世界中,我们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因此,关心地球生态和关心个人健康同等重要,这种平等关系特别有利于倡导我们前文所探讨的各项原则,比如利益相关者理念、循环经济和ESG战略等。在企业层面,环境恶化对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空气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将变得头等重要。保持“清洁”将成为势在必行的行业趋势和消费者眼中的迫切需要。
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数字化在塑造未来身心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和可穿戴科技,我们就能对个人身心健康获得新的认识。这些科技将能监测到我们的感受和感觉,也会逐渐模糊乃至最终消除公共医疗体系和个性化健康体系之间的界限。从周围环境到个人生活,各领域的大量数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身的身心健康。后疫情时代,我们将能够精准掌握我们的碳足迹信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消耗的食物成分以及我们周围空间环境的毒性,这将能够极大地增强我们的意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健康状况。行业必须重视这一趋势。
社会对韧性的共同追求也会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因为体育和健康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够极大地改善健康,体育被日益视作建设健康社会的低成本工具。因此,政府会鼓励体育实践,认可体育作为促进社会包容和融合的最有效工具之一,能够给社会创造额外价值。一段时间以内,社交隔离可能会限制某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也能给蓬勃发展的电子竞技运动注入动力。科技和数字化向来形影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