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小情境与大情境(第2 / 2页)
再一次,这是一个逻辑题,不是一个审美题。我无意在审美上证明讨好观众不好,我是试图在逻辑上证明讨好观众没用。你去讨好观众,最终你会失去观众。
“你们发现了没有?”“我最近真的太痛苦了。”“婚姻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都是主持词。
当然了,审美上我也不认可讨好观众,至少我做观众时,发现一个演员在讨好我,我是笑不出来的。脱口秀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一定是平视的,你在分享价值观,你在聚拢茫茫人海中与你感应的那一个个心理侧面(第5节),这是很动人的关系,不是能讨来的。
你是你自己的主持人。
写得有点激动了,好像忘记了要回答的问题,不过,我想看完了这些,理解了和观众的关系,自然也知道眼睛该往哪里看了吧?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不只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很理性的结论。表演是为了让观众笑的话,你就成了手段,你变成了工具。拿自己当手段,你顶多掌握二流手段。拿自己当最终目的,你才有机会掌握一流手段。
插播我一个小看法,大情境小情境融合的一刻,你与你表演的你,在台上合二为一的时刻,就是揭示宇宙真相的时刻。会特别狠,会达到那种超越好笑的效果。比如Dave Chappelle某个专场结尾那个“踢她裆”的设计,一脚踹到你心里。
你是你的目的。
核心依然是,你在展示自己的价值观,你在用这些小情境反复证明与拓展自己的价值观。
每天睡觉前唯一要考察的只有一件事:你有没有持续地变好?今天是否获得了一点昨天没有的东西?这是查理·芒格的建议,事实上我看很多优秀的人在读到这个建议前就是这么做的。
脱口秀表演和戏剧表演不同,我们天然就没安装第四堵墙。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脱口秀表演,是你自己主持的一场,你脑海中多段情境的展演。
还是不知道吗?
你越强,找到你的观众越多。
好吧,给你最简单实用的办法:伸直右臂,手握拳,放在两眼焦点处,想象这个拳头在离你三米处,就盯着那儿,不知道该看哪儿的时候就看着这个自制的虚空中的焦点。不要想观众也不要想镜头,就看它。相信我,这样无论在现场还是在镜头里看起来,你的注意力都是集中的。
狠狠地操练自己,
注意,这种区分只是为了方便理解,真的开始创作、表演,请忘掉(其实所有理论知识在创作时都是想不起来的,但,在修改创作时也许可以提供帮助)。
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心灵鸡汤一样的东西,我就干脆把那句著名鸡汤也引用了吧:人生的目的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情境就是你的一个又一个段子,大情境就是你的主持。
心灵鸡汤很多说的都是对的,它是鸡汤的原因是很少有人去实践。
我们可以把你在写逐字稿时想象的情境进一步细分为小情境与大情境。